在长江南岸的池州市贵池区,茅坦村宛如一颗镶嵌在皖南山水中的文化明珠,承载着国家级非遗贵池傩戏的千年文脉。6月29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贵池傩戏传承实践队奔赴这片古老的土地,循着杜氏家族的足迹,开启了一场探寻傩戏传承密码、感悟"茅镰精神"的非遗之旅。四天时间里,队员们走访杜氏家风馆、探秘杜氏祠堂、对话傩戏传承人,在触摸历史与体验传承中,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厚重与鲜活。
家风馆内溯根源:茅镰精神铸魂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杜氏家风馆。古朴的木质展柜中,泛黄的族谱、刻满岁月痕迹的家训匾额,无声诉说着杜氏家族六百年的繁衍传奇。"我们的先祖手持茅镰刀,披荆斩棘开垦这片土地,'茅坦'之名由此而来。"杜胜进会长的讲解,将众人带回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开拓岁月。照片中镰刀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保留着锋利的刃口,仿佛在讲述着杜氏先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荒蛮之地化作膏腴之乡的壮举。
这种开拓精神逐渐凝聚为杜氏家族的"茅镰精神",并深深融入傩戏传承之中。"崇礼尚艺、薪火相传"的祖训,既是对家风的恪守,也是对傩戏技艺守护的承诺。队员们在展陈的历史前驻足,切身感悟到这些珍贵文物上留下的痕迹,都凝结着杜氏族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家风馆内,杜氏家族以茅镰开疆拓土的历史与傩戏传承的文化脉络交织,让队员们触摸到非遗传承最本真的精神内核。

杜胜进会长为团队成员讲解茅镰精神(摄影:桂雯雯)
祠堂深处探古韵:三雕艺术映文明
实践队踏入杜氏祠堂。这座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散发着庄重肃穆的气息。抬头望去,梁枋间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戏曲人物、祥禽瑞兽跃然其上;门楣上的石雕细腻传神,花草纹路线条流畅;墙体的砖雕构图精巧,将山水意境与家族故事融为一体。"这些'三雕'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承载着杜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杜会长的话语,让队员们感受到祠堂中流淌的文化血脉。
在祠堂一角,供奉着一把特别的茅镰刀——这是每年祭茅镰仪式的核心物件。据介绍,每逢春节、清明,杜氏族人都会齐聚祠堂,举行庄重的祭茅镰仪式。焚香、献供、叩首,每一个环节都严谨遵循古制,既是对先祖开拓功绩的缅怀,也是"茅镰精神"的代际传承。队员们抚摸着祠堂内斑驳的梁柱,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傩戏鼓点与祭祀祝祷声,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如何在宗族仪式中生生不息。

杜氏祠堂(摄影:桂雯雯)
傩戏协会观传承:童声古韵续新篇
7月1日至2日,实践队走进茅坦傩戏协会,见证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场景。训练场上,四五年级的小传承人们在杜胜进会长的指导下,全情投入傩戏排练。鼓架前,十岁的小鼓手双槌翻飞,精准把控节奏;舞台中央,孩子们踩着一米八的高跷,轻盈完成"踹竹马"的动作,引得队员们阵阵惊叹。更令人震撼的是,整场傩戏从配乐到表演,皆由这群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独立完成。
会长与传承人进行训练准备(摄影:桂雯雯)
"看那个扎马尾的小姑娘!"杜会长自豪地介绍,"她去年去了合肥,把傩戏唱给了上万观众。"面具之下,孩子们化身魁星点斗,执笔勾勒祥瑞;扮作采花童子,舞步灵动似蝶。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将傩戏的古朴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更深入感受傩戏魅力,队员们在孩子们的指导下穿上竹马道具、拿起鼓槌、踩上高跷。"原以为踩高跷很简单,没想到既要保持平衡,还要配合唱腔和动作。"队员摘下汗湿的头巾感慨,"这些孩子太了不起了!"

团队成员体验傩戏(摄影:桂雯雯)
对话传承困境:以爱为灯照前路
训练间隙的交谈中,杜胜进会长的话语让气氛变得凝重:"现在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愿意学傩戏的越来越少,传承的担子只能落在孩子们身上。"尽管面临资金短缺、场地有限等难题,他仍坚持每天放学后义务指导训练,自掏腰包购置戏服道具。"这些孩子就像我的亲生孩子,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杜会长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份无私的坚守,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最温暖的力量。
四天的实践,贵池傩戏传承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回应传承之问。队员们不仅记录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更在与杜氏家族、小传承人们的互动中,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意义。未来,他们将通过调研报告、非遗纪录片、校园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听见傩戏的千年回响。正如队长在实践日记中所写:"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我们愿以青春之名,为古老傩戏注入新的生机。"

会长与团队成员合照(摄影:魏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