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神木博物馆开展以“杨家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神木市博物馆杨家将展馆为切入点,通过实地探访、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探寻千年忠勇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神木市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邵珥晴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而在神木这片“一半沙漠一半城”的神奇土地上,神木市博物馆就像一把钥匙,轻轻转动,带领西外学子打开时光大门,触摸历史印记。参观中,大家认真了解背景知识,在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前驻足观看,透过作品的历史内涵,重温来自历史的温度,对神木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有了深刻的感受,对现如今神木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神木市博物馆共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6组89件。现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鹰嘴金瑞兽代表了当时游牧民族金属铸造的辉煌成就,从多方面多角度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神木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首先,实践团成员从恐龙展厅到古代文明展厅,从专题展厅到历史展厅,了解神木的丰厚的发展史。其中,在负一层的恐龙展厅,展示了九龙山东山脚下发现的“中国第一足迹”恐龙脚印化石,印证了当时神木植被茂盛、水草肥美。然而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神木煤矿。展厅末端,动态沙盘与煤层标本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历经沧海桑田的地质演变,这片土地最终孕育出举世闻名的神木煤田。从恐龙时代的生态乐园到工业文明的能源重镇,神木完成了从生物多样性宝库到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华丽转身,而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恰如一部立体的地质史诗,将百万年生态嬗变浓缩于方寸之间。
自行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杨家将展厅。据讲解员介绍,麟州如今指整个神木县城,古时麟州仅指杨家城,因为以杨业为代表杨家将在此占据长达百年。“麟州城是北宋边防的‘天设之险’”讲解员手持激光笔指向沙盘模型,结合2009年航拍图解析城址布局:“东城为军事核心区,西城是百姓聚居地,内城则坐落着杨家将的府邸。”她特别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镇守麟州时创作的《渔家傲·麟州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诗句,正是对杨家将镇守边关的悲壮写照。在杨畋展柜前,讲解员引用《宋名臣奏议》中的奏章片段:“杨畋上书痛陈‘边备废弛,将帅无谋’,其直谏精神恰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延续。”她特别指出,杨畋作为杨家将中罕见的文臣,体现了家族“文武双全”的特质,也折射出宋朝“右文抑武”政策下武将家族的转型智慧。讲解最后,在佘赛花展区,讲解员以“改姓”传说为切入点:“佘赛花将‘折’改为‘佘’,既是对子孙的庇护,也是对家族命运的抗争。”她结合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调研案例:“杨氏族人至今保留着‘女子不外嫁’的习俗,这正是爱情故事中‘家国同构’理念的延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博物馆 邵珥晴摄
此次神木博物馆之行,西安外国语大学大学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杨家将展馆为窗口,见证了千年忠勇精神的当代传承。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文化调研+创意传播+产业服务”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正如展馆结束语所写:“杨家将的故事从未结束,它正在新时代的田野上,书写新的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杨家将展厅前 邵珥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