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何紫涵 顾锦)七月的红寺堡,骄阳似火却掩不住青春的滚烫。宿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语润入宁・师心筑梦”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响应“三下乡”与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号召,踏上这片镌刻着移民壮举、涌动着产业生机的土地。他们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脉络,在行走中串联历史与现实,将这段旅程谱写成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力量在红寺堡的热土上绽放。
红寺堡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故事,也跃动着活力。实践队的足迹所至,既有对移民史诗的回望,也有对产业新篇的探寻,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始终是串联其间的重要纽带。
图为实践团队在红寺堡移民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丁文琰供图
移民博物馆内,时光随历史在此慢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红横幅在馆前飘扬,学子们的身影与厚重的建筑相映,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馆内,泛黄的拓荒工具静静陈列,影像里的笑脸淳朴依旧,带队老师用生动的讲解串联起“荒漠变绿洲”的奇迹。队员们在倾听中感慨:“每一粒沙都藏着奋斗的故事。”而这份感慨更让他们明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承“敢教日月换新天”移民精神的载体——当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移民用共同的语言讲述过往,奋斗的记忆便有了更强大的凝聚力。
图为带队老师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汤妮供图
走出博物馆,田野间的葡萄藤正舒展着枝叶。实践队来到当地的葡萄种植基地与酒庄,这里是红寺堡产业振兴的鲜活注脚。穿行在葡萄架下,自动化筛选设备的精准运转、酿酒师口中“冷浸渍”“橡木桶陈酿”的专业术语,都让学子们驻足探究。从葡萄采摘的时令把控到发酵温差的精细拿捏,从“砾石土壤+昼夜温差”造就“中国波尔多”的自然禀赋,到“葡萄酒+文旅”“葡萄酒+扶贫”的融合发展路径,产业一线的智慧让大家直呼“大开眼界”。而在与酿酒师交流工艺、向游客介绍酒庄故事的过程中,流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打通信息壁垒的关键——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推普不是课堂上的任务,更是扎根产业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技能”。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葡萄种植基地 何紫涵供图
此次红寺堡之行,是一次双向的赋能:土地的故事滋养了青春,青春的行动也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从移民博物馆里用语言串联奋斗记忆,到葡萄基地与酒庄中以沟通激活产业动能,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愈发清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是激活产业活力的工具,更是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红寺堡酒庄前合影留念 吕苡蓉供图
红寺堡的风仍在吹拂,奋斗的故事还在续写。这群青年将带着此行的感悟,把语言的力量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用实干担当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让“语润入宁”的初心在实践中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