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久制梅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中国青梅之乡”福建诏安,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队员们深入山间垄亩、工坊车间、协会展馆,以青年视角解锁诏安青梅从一颗青果到富民产业、从传统技艺到非遗瑰宝的“发展密码”,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让诏安青梅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跃然眼前。
寻根:红色印记与产业版图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诏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红色记忆的洗礼中探寻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根基。随后,实践队来到诏安青梅协会,通过负责人的讲解,了解到“10.5万吨鲜果、20万吨加工量”的产业规模、果酒、酵素等400余种产品,营销额超3亿元。这些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琳琅满目的企业展示墙,系统勾勒出当地青梅产业的宏伟蓝图——从连绵起伏的万亩生态梅园,到享誉全国的“中国青梅之乡”品牌,“小青梅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画卷在学子们面前徐徐展开。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 “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问道:非遗技艺的厚重传承
次日行程聚焦非遗文化传承的厚重底蕴。在县文旅局,尘封的史料揭示了诏安青梅制作技艺早在明清时期的兴盛。走进“黄金兴”博物馆,四代传承人的铜像、凝聚五代人智慧的古籍与斑驳器具,无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从青梅采摘“三选三洗”的严苛标准,到发酵环节“七日一翻缸”的古法坚持,再到蜜饯、梅酒、梅饼等数十种衍生产品详实的功效记载,每一步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结晶。午后,队员们深入青梅加工一线,亲身体验分拣、腌制、晾晒的全过程,指尖沾染梅香,心中感悟匠心。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企业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学子们不仅感受到诏安青梅依托北纬23.5度黄金纬度带与富硒土壤所孕育的“天生丽质”——果肉饱满、营养富集、品质冠绝全国,也敏锐捕捉到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市场认知度有待提升、深加工产品创新亟需加强。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正是产业破局腾飞的核心底气。
参观黄金兴博物馆“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扎根:山间垄亩的产业真谛
第三日,实践队将调研的触角深扎至产业源头。在红星乡葱郁的梅园中,队员们认真聆听种植户讲解嫁接、疏花等田间管理门道。虽遗憾错过挂果盛景,但老农布满老茧的双手比划出的“七分种、三分酿”朴素道理,却深深烙印在学子们心中。午后的街头问卷,让数据“开口说话”:高达85%的受访者期待青梅非遗主题文创产品,70%的民众认为亟需加强电商推广力度。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声音,为诏安青梅产业的未来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民意参考。
问卷调查“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收获:青春赋能产业振兴
三天的实践,队员们实现了从“课堂听众”到“田间研究者”的蜕变。他们不仅深化了对“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象理解,更在非遗技艺的千年传承中厚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实践过程中记录的点滴影像、采集的动人故事,正通过校园媒体及社交平台持续传播,让诏安青梅的酸甜滋味与文化分量飘香更远。
现场参观青梅制作“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正如实践队员的深情感言:“我们带走的是满身梅香,留下的是青春担当。”这场暑期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历练,更如同一股清新的青春动能,助力北纬23.5度富硒青梅的芬芳与百年非遗技艺的光芒,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为诏安青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