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北纬23.5°的富硒青梅,如何吸引Z世代?——管理学院“久制梅韵”实践队赴福建诏安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管理学院“久制梅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中国青梅之乡”福建诏安,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队员们深入山间垄亩、工坊车间、协会展馆,以青年视角解锁诏安青梅从一颗青果到富民产业、从传统技艺到非遗瑰宝的“发展密码”,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让诏安青梅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跃然眼前。
  寻根:红色印记与产业版图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诏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红色记忆的洗礼中探寻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根基。随后,实践队来到诏安青梅协会,通过负责人的讲解,了解到“10.5万吨鲜果、20万吨加工量”的产业规模、果酒、酵素等400余种产品,营销额超3亿元。这些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琳琅满目的企业展示墙,系统勾勒出当地青梅产业的宏伟蓝图——从连绵起伏的万亩生态梅园,到享誉全国的“中国青梅之乡”品牌,“小青梅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画卷在学子们面前徐徐展开。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 “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问道:非遗技艺的厚重传承
  次日行程聚焦非遗文化传承的厚重底蕴。在县文旅局,尘封的史料揭示了诏安青梅制作技艺早在明清时期的兴盛。走进“黄金兴”博物馆,四代传承人的铜像、凝聚五代人智慧的古籍与斑驳器具,无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从青梅采摘“三选三洗”的严苛标准,到发酵环节“七日一翻缸”的古法坚持,再到蜜饯、梅酒、梅饼等数十种衍生产品详实的功效记载,每一步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结晶。午后,队员们深入青梅加工一线,亲身体验分拣、腌制、晾晒的全过程,指尖沾染梅香,心中感悟匠心。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企业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学子们不仅感受到诏安青梅依托北纬23.5度黄金纬度带与富硒土壤所孕育的“天生丽质”——果肉饱满、营养富集、品质冠绝全国,也敏锐捕捉到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市场认知度有待提升、深加工产品创新亟需加强。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正是产业破局腾飞的核心底气。
  参观黄金兴博物馆“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扎根:山间垄亩的产业真谛
  第三日,实践队将调研的触角深扎至产业源头。在红星乡葱郁的梅园中,队员们认真聆听种植户讲解嫁接、疏花等田间管理门道。虽遗憾错过挂果盛景,但老农布满老茧的双手比划出的“七分种、三分酿”朴素道理,却深深烙印在学子们心中。午后的街头问卷,让数据“开口说话”:高达85%的受访者期待青梅非遗主题文创产品,70%的民众认为亟需加强电商推广力度。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声音,为诏安青梅产业的未来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民意参考。
  问卷调查“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收获:青春赋能产业振兴
  三天的实践,队员们实现了从“课堂听众”到“田间研究者”的蜕变。他们不仅深化了对“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象理解,更在非遗技艺的千年传承中厚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实践过程中记录的点滴影像、采集的动人故事,正通过校园媒体及社交平台持续传播,让诏安青梅的酸甜滋味与文化分量飘香更远。
  现场参观青梅制作“久制梅韵”实践队 摄
  正如实践队员的深情感言:“我们带走的是满身梅香,留下的是青春担当。”这场暑期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历练,更如同一股清新的青春动能,助力北纬23.5度富硒青梅的芬芳与百年非遗技艺的光芒,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为诏安青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作者:“久制梅韵”暑期社会实践队    来源:福州工商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北纬23.5°的富硒青梅,如何吸引Z世代?——管理学院“久制梅韵”
  • 追光“河小禹”躬身力行护闽江 “三融合”解码南平生态经——福建
  • 推普传红韵,同心共筑梦
  • 推普传红韵,同心共筑梦
  • 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2025年7月4日-7月13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
  • 07-28 关注:4
  • 水火箭腾空而起 点燃乡村孩子航天梦
  • 水火箭腾空而起 点燃乡村孩子航天梦
  • 2025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校友会组织彩云青藤支教团赴南华县罗武庄乡中心完小开展科技支教活动。支教团队通过"水火箭制作与发射"特色课
  • 07-28 关注:3
  • 银龄互助暖夕阳 多元服务护安康——玉溪师范学院法学院“石榴籽银
  • 青春赋能红寺堡!宿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移民史诗与产业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