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彩云青藤支教队在南华县罗武庄乡中心完小开设水火箭特色实践课程。该课程由云南校友会提供教具支持,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面向该校夏列营全体学生开展水火箭制作及发射特色实践课。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与合作能力、兼顾年级差异,课程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九个实践组进行航天及水火箭理论知识学习、水火箭制作及发射、小组总结。支教队员何宇麟以“中国航天的浪漫命名”为切入点,向学生们介绍了“神舟”“天问”“嫦娥”等航天器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视频演示,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火箭的结构、发射原理以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形形色色的航天器及作用通过视频演示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张航天基地分布图,清晰的将纬度高、人员稀疏、保密性好等航天基地选址条件展现在学生面前。两个问题和中国航天发展简史的讲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航天器和火箭的求知欲与家国情怀。何宇麟通过“气球放气”、“拍巴掌”等模拟实验向学生阐述牛顿第三定律这一核心原理。尖头纸飞机与钝头纸飞机的飞行距离对比实验,形象的解释了水火箭尖头圆身这一外形特点。摇可乐与喷水壶将压力的奥秘展示在学生面前。何宇麟通过实物演示与视频影像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们全面立体的展示动力舱、箭身、箭头、喷嘴、稳定系统等水火箭结构。

水火箭的制作及发射环节要求各组在一小时内通过云南校友会提供的标准化制作材料包,将包含塑料瓶、导流管、尾翼等组件独立组装成一级水火箭并进行简单装饰与命名。对于和平号水火箭的命名鲁云悦说“祖国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中国一直繁荣下去”。队员赵子鑫通过带有压力表的专用打气筒为各组水火箭进行加压,在声声“三、二、一”的倒数中学生拉下控制阀,一支支承载着学生质朴愿望的水火箭升上天空。在小组总结中,学生讨论水火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吕富梁说“这次水火箭的制作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许多知识,我不仅学到了航天知识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此次水火箭科学实践课程,以趣味实践为桥,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触摸到航天科技的温度,更在动手协作中埋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与家国情怀的根芽。云南校友会的教具支持与支教队员的精心设计,不仅让“航天梦”走出课本、落地生根,更以“做中学”的方式,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思维。彩云青藤支教队队长王淮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支教,让山里的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队员赵子鑫补充道:“除了科普课程,我们还准备了心理健康辅导、艺术启蒙等内容,希望能全方位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未来,这些在罗武庄乡中心完小的操场上仰望过自制水火箭升空的孩子,或许会带着这份对科学的好奇与对祖国的自豪,在人生的赛道上持续探索、勇敢前行。而彩云青藤支教队播下的这颗“科学+家国”的种子,终将在更多角落发芽生长,成为滋养乡村教育、助力民族复兴的涓涓细流——因为每一个被点亮的梦想,都可能是未来中国航天乃至更广阔领域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