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改革印记.青春回响:小岗热土上的三下乡实践日记

#改革印记·青春回响:小岗热土上的三下乡实践日记#
 #溯源大包干破冰之举,绘就新农村奋进蓝图-----小岗村调研团队#
 
 七月的皖北,蝉鸣声声。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前,一群身着统一队服的大学生神情肃穆。凝望着馆前那象征改革星火的火炬雕塑,淮北师范大学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溯源大包干破冰之举,绘就新农村奋进蓝图”-----小岗村调研团队的队员们在此开启了他们的“初心寻访”之旅。

图为进入小岗村入口处图片          张佳宇供图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在按满红手印的茅草屋——“当年农家”旧址内,实践队员们看着着展板上的总书记寄语,指尖轻触那泥土斑驳的墙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78年那个寒冷冬夜。四十多年前,十八位农民在这里按下生死契约;四十多年后,一群年轻学子在此蹲身、凝视,测量土坯墙的裂缝,阅读墙上依稀可辨的“农业学大寨”标语。
在5500平方米的大包干纪念馆内,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队员们被这里生动的展陈深深吸引。全息投影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近五千件展品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在“抉择”展厅,一盏昏黄的油灯、一方简陋的土炕、一个印泥盒,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复刻的《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调查报告手稿,揭示了当时农民求变的切肤之痛。“巨变”展区的一组数字对比更是令人震撼:实行“包干到户”的1979年,小岗粮食产量达到13.3万斤,这一年的产量竟超过了此前二十年的总和。冰冷的数字,印证了伟大变革所迸发的破局伟力。
改革的精神需要传承,奉献的丰碑永远矗立。离开历史起点,队员们走进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展柜里那双沾满泥土的破旧皮鞋、字迹密密麻麻甚至破损的工作笔记,无声诉说着这位“最美村官”的殚精竭虑。当看到三份由小岗村民按满红手印要求上级挽留沈浩的信件原件时,许多队员的眼眶湿润了。动态数字沙盘清晰地展示着沈浩六年任期带来的巨变:村道硬化率从2004年的17%飙升至2009年的95%,原本一片空白的土地上诞生了年产300吨的葡萄产业园。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        张佳宇供图
离村前的那天,队员们在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那集合,驻足在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核心——青铜色的“大书”前。这部铺陈在蓝天下的立体史册,将18位农民的红手印与姓名、生死契约般的“托孤誓约”和沧桑厚重的改革宣言铭刻于永恒的篇章,实践队员们屏息凝望这部矗立在田野间的改革“第一宣言”,感受着那份“敢为人先”的滚烫热血。

图为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图片     李悦悦供图
它如同信念的火炬,瞬间点燃了调研团队心中沉甸甸的责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续写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答卷,在此时此地,我们许下的青春誓言。从这一凝聚历史荣光的精神坐标出发,调研团队的行囊将满载小岗精神,奔赴下一个山海。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南财学子“三下乡” : “一村一品”调研队解码中草药产业振兴密
  • 普通话赋能乡村路,红色文化润心田
  • 普通话赋能乡村路,红色文化润心田
  • 2025年7月6日,桂林师范学院中文系“青语红乡”实践团,奔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江口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
  • 07-31 关注:0
  • 志愿服务队三下乡:多维实践赋能养马岛,青春力量激活发展新动能
  • 红医星火映菇乡:承医学子探访平安城,解码振兴路上的“菌伞”力
  • 无锡学院三下乡:“真吴绣”小分队探访绣泽江南,触摸非遗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