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普通话赋能乡村路,红色文化润心田

         2025年7月6日,桂林师范学院中文系“青语红乡”实践团,奔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江口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推普赋能·红旅润乡”为主题,围绕普通话推广、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调研等内容展开,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发展。         
         入户调研寻痛点,“代际帮扶”破壁垒

  清晨,实践团抵达江口村后即展开行动。志愿者分组入户调研,通过发放普通话学习材料、填写问卷、访谈村民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调研发现,村中青少年普遍以侗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普通话表达能力较弱;中老年群体则因缺乏系统学习机会,与外界沟通存在障碍。针 对此问题,团队提出创新性方案——“家庭代际语言帮扶计划”,鼓励掌握普通话较快的青少年担任家庭推普员,并计划后续开发侗语-普通话双语对照学习手册,助力村民突破语言壁垒。
  课堂融入红色魂,童声诵读传精神
  午后,推普课堂在江口村小学和红军鼓楼同步开启。志愿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学习普通话:从基础的口部操训练,到充满趣味的绕口令挑战,再到《彩色的中国》红色诗文朗诵教学。孩子们在稚嫩的童声中整齐诵读“四是四,十是十”,尽管发音仍有误差,却毫不松懈地反复练习,专注的模样令志愿者动容。此外,团队还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设计情景对话、诗词临摹、汉字听写等互动环节。学生们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书法课中感受汉字之美,在“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中复述红军鼓楼建造历史。课堂结束后,团队带领学生参观红军长征文化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现场讲解重现“爬雪山”“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场景,让红色基因扎根心中。
  非遗蜡染探新生,红旅融合拓产业
  活动期间,志愿者探访一粒谷蜡染工作室,沉浸式体验靛蓝染料调配、蜡刀作画等传统技艺。村民展示了传统侗族纹样的制作工艺,并分享蜡染文化背后的民族故事。实践团结合地方红色资源特色,尝试探讨非遗技艺与文旅融合的可能性,建议未来可探索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并协助培训村民用普通话解说作品内涵,助力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多元结合。
  本次活动覆盖村民百余人,发放学习材料,进行问卷调查,培养10名能用普通话讲述本地红色故事的“小小红色宣讲员”。激发了村民用普通话传承红色文化的热情。
  此外,本次实践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真实场景:成员们在入户调研中提升了沟通协调与问题分析能力,在课堂设计中强化了教学实践与创新思维,在非遗工坊调研中深化了对传统技艺与地域文化的认知。通过跨学科协作与多维度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在服务中锤炼了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为未来投身社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来源:桂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南财学子“三下乡” : “一村一品”调研队解码中草药产业振兴密
  • 普通话赋能乡村路,红色文化润心田
  • 普通话赋能乡村路,红色文化润心田
  • 2025年7月6日,桂林师范学院中文系“青语红乡”实践团,奔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江口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
  • 07-31 关注:0
  • 无锡学院三下乡:“真吴绣”小分队探访绣泽江南,触摸非遗温度
  • 玉溪师范学院“新农人领航团”者竜乡实践:政校企协同,数字技能
  • 聚焦石板古韵,探寻“豆”焕新生
  • 聚焦石板古韵,探寻“豆”焕新生
  • 为探索非遗活化背景下传统建筑保护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学院赴洛南县古民居调研队走进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
  • 07-31 关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