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养马岛,海风裹挟着炽热的气息,却吹不散“启元”志愿服务队投身实践的热忱。16日-20日,这支青春队伍奔赴海岛,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对话民生,在安全守护、文化传承、基层治理、文旅探索的赛道上,全力奔跑,为养马岛发展勾勒出一幅多彩的实践长卷。

一、幼儿园:安全与童趣共绽的“欢乐场”
16日清晨,养马岛幼儿园的操场上,彩色气球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启元”队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防诈大作战”虚拟游戏,踏入这片童真天地。游戏里,诈骗分子的“糖衣炮弹”被转化为趣味关卡,孩子们化身“安全小卫士”,在“识别陷阱-躲避诱惑-成功闯关”的过程中,把“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理会奇怪要求”的防诈知识,牢牢记进心里。
折纸区同样热闹非凡。队员们握着孩子们的小手,将彩纸折成小船、飞鸟,也折进“遇到危险找警察叔叔”的安全提醒。当孩子举着折好的“安全纸船”欢呼,防诈知识不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融入童趣的守护力量,在稚嫩心灵里悄然扎根。

二、派出所:基层治理的“智慧对话场”
17日,烟台养马岛派出所的会议室,气氛严肃又热烈。队员们围坐聆听,民警讲述着海岛治安的“日常与挑战”——旅游旺季的人流管控、偏远村落的安全巡逻、新型诈骗的防范难点……这些真实的基层图景,让青春的思考有了锚点。
“能不能试试‘警民互助巡逻队’?发动村民参与,缓解警力压力!”“旅游季可以设置‘安全流动岗’,实时护航游客!”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抛出一个又一个创新思路。从流动人口管理到游客安全保障,从反诈宣传升级到矛盾纠纷调解,青春智慧与基层经验碰撞,为海岛治安治理描绘新的可能,搭建起校园与基层警务的“创新桥梁”。
三、文化馆:红色传承的“精神加油站”
养马岛胶东红色记忆文化馆,像是一部无声却厚重的史书。18日,队员们跟随讲解,触摸那些刻满沧桑的史料:抗战时期的武器、百姓支援前线的票据、英雄人物的事迹……当听到当地群众“宁可饿死,也要给八路军送粮”的故事,年轻的面庞上,震撼与敬意交织。
走出文化馆,红色传承的使命感在队员心中沸腾。他们迅速策划“红色故事接力计划”:要把文化馆里的感动,转化为校园宣讲的生动课件,变成社区展板的鲜活画面,让海岛人民英勇无畏的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滋养更多心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四、洪口村:民生服务的“暖心实干场”
19日,洪口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启元”队员的身影穿梭不停。反诈宣讲现场,队员们把“养老诈骗剧本杀”搬到村口大树下:扮演“骗子”的队员,用“免费体检”“投资返利”的话术设套,村民们在“上当-识破-复盘”中,摸清诈骗套路。手册上的“防诈十招”,被大爷大妈们小心折好,塞进衣兜。
不远处的普通话调研,同样细致入微。队员们走进农户,用方言拉着家常,记录下“海岛普通话”的独特腔调与普及难点。从老人含糊的发音,到孩子稚嫩的朗读,每一个声音样本,都成为后续推广方案的“拼图碎片”,拼凑着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蓝图。

五、象岛酒店:文旅探索的“创意实验室”
20日,养马岛象岛酒店的庭院里,一场关于“民宿+”的头脑风暴热烈展开。队员们跟着经营者穿梭于客房、餐厅、休闲区,探寻海岛民宿的“独特基因”:渔文化的装饰元素、亲子游的定制服务、红色研学的融合可能……
“可以推出‘渔乡生活体验套餐’,让游客跟着渔民出海、织网!”“把红色故事做成民宿‘睡前广播’,文旅融合更有温度!”队员们的创意,像海浪般不断翻涌。从客源结构分析到特色服务打磨,从经营模式优化到乡村旅游联动,青春创意与海岛资源碰撞,试图为养马岛文旅发展,找到一条“既留住乡愁,又拥抱远方”的新路径。
五天实践,“启元”服务队在养马岛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份实践报告,更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从校园到基层,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探索,青春力量如海风般,吹过海岛的每一寸土地,留下守护的温度、传承的热忱、创新的活力。
当返程的车缓缓启动,队员们知道,养马岛的故事并未结束——那些在实践中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而他们,永远是这场“青春赋能”里,最坚定的播种人。
通讯员:王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