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振兴,2025年7月27至7月30日,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3D未来筑梦实践团”怀揣青春热忱与知识力量,奔赴贵阳市开阳县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紧扣乡村振兴主题,通过安全教育宣讲筑牢防线、红色文化浸润乡土、3D打印科技点燃童梦、趣味游戏护航成长四大板块,为当地村民与留守儿童送去知识、温暖与希望,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生动篇章。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队员们前往蒋家寨安置区
一、安全教育:筑牢生命防线,护航平安乡村
当动画电影《哪吒2》中脚踏风火轮的经典形象跃上宣讲屏幕,蒋家寨安置点的孩子们瞬间睁大了眼睛“哪吒那么厉害,遇到不认识的小河大海,也要躲开走!安全第一呀!”。7月27日,贵州理工学院"3D未来筑梦实践团"的队员们以创意动画课件破冰,将防溺水知识化作孩子们熟悉的英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一节防溺水特色课。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及实践教育,孩子们对防溺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防溺水知识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心中,安全责任意识在校园内绽放出别样光芒。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关于防溺水的宣讲
紧接着,“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通过生动具体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交通安全知识。“红灯是燃烧的风火轮!”队员们用开阳县交通事故监控视频制作成警示拼图,孩子们在惊呼中拼出正确答案。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对交通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小朋友们认识到生命在飞驰的汽车前是多么的渺小,小朋友们对交通规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深化认知的问答环节,队员们抛出场景化命题:“无信号灯的路口如何通行?”“校车盲区有几米?”孩子们的手臂如林海骤起,一位留守儿童挥着手抢答到:“过马路学哪吒,先站定、伸小手、左看右看没车啦、安全通过顶呱呱!”此刻,抽象交规已内化为可操作的生存法则。当最后一道关于“儿童骑行年龄限制”的答案被齐声喊出,活动室内爆发的掌声,宣告着对生命契约的集体签署。

图为小朋友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抢答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关于安全教育宣传合影
二、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激活乡村记忆
"3D未来筑梦实践团"的队员用行动解释红色文化,当《红星闪闪》前奏从蓝牙音箱流淌而出,队员指尖扫过吉他琴弦:“红星是什么颜色的?”“鲜血染红的!”八岁的小朋友抢答,童声未落,整个服务站已被稚嫩而铿锵的合唱淹没。孩子们高举手里拿着的五星红旗如破土新芽,唱出了时代的新生力量!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唱《红星闪闪》
夕阳为活动室的白墙镀上金边时,队员们正通过PPT上面呈现的英雄人物为小朋友们重塑红色记忆,一位小朋友捏着小红旗,仰头问队员:“姐姐,他帽子上缺颗星能补吗?”未等回答,周围突然伸出十多只小手——每只掌心都躺着用红泥搓成的五角星红旗。此刻,英雄史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教材铅字,而是掌心可塑的温度,是额间发烫的烙印,是深扎在乡土里的精神根系。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关于红色故事互动环节
三、科技科普:3D打印进乡村,点燃创新火种
“3D未来筑梦实践团”的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看得见的科技魔法秀。当3D打印机喷头吞吐着220℃高温熔融的PLA材料丝,小朋友们都踮脚紧盯层层堆叠的轨迹:“它像在织蜘蛛网!”队员举起透光的蝴蝶模型解释:“百层‘蛛网’压成实体,就是三维制造的奥秘。”三小时后,小朋友们便握着温热的定制名牌雀跃:“我的梦想是当工程师!现在它不会丢了!”——塑料余温未散的字迹,恰似科技梦想的最初烙印。
这场科普的深层价值在离别时显现:安置点获赠的桌面级3D打印机持续运转,墙上贴着孩子们设计的“未来家园”打印计划。
记住:3D魔法不是变戏法,是把想象力变成摸得到的童话!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介绍3D打印原理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展示3D打印过程
四、游戏伴成长:趣味互动润童心,守护快乐假期
石膏娃娃创作区成为自我表达窗口。小朋友们为作品绘制灿烂笑脸:“要让它替我笑着等爸妈回家!”队员们将艺术疗愈理念融入活动,38件彩绘娃娃均被孩子赠予亲友,搭建情感传递桥梁。

图为部分小朋友与彩绘的石膏娃娃合影

图为部分小朋友与彩绘的石膏娃娃合影
科普游戏点燃探索热情。旧电风扇拆解实验中,孩子们通过磁力线圈观测抽象的电能转化定律化作触手可及的齿轮交响,此次科学小实验既是对乡村资源短缺的智慧回应,更传递了‘真理蕴藏于生活褶皱’的认知哲学。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共同完成物理小实验
手势舞解压课则聚焦心理疏导。伴随《勇气大爆发》旋律,孩子们通过肢体模拟破土新芽、展翅雏鹰等意象。“哥哥、我现在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一位小朋友的感言印证了非言语情绪宣泄的实效。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们放松小游戏
"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共同托举孩子们绘制的彩绘插画合影。一位小朋友指向画面中的彩虹云朵,透露曾将雷雨夜的恐惧藏于这幅创作。墙体布满情绪解压图腾——咧嘴的太阳、开花的手掌、撑伞的小人等彩绘符号,与儿童们的笑靥交织成具象化的心理安全区。
五、结语:青春星火照亮乡土未来
四天的"三下乡"实践落下帷幕,而蒋家寨的蜕变仍在生长:池塘边的警示牌印着童手签名的星星,3D打印机在安置点活动室持续嗡鸣,墙上的红色壁画映照着每日途经的学童。当留守儿童将修好的电风扇送给独居老人,当小朋友在日记写下"要当安全小老师"的誓言,贵州理工学院学子播撒的种子已然破土。
这支名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的队伍,以科技为炬、文化为壤、安全为盾、游戏为桥,在乡村振兴的经纬线上绣出青春足迹。离村时,村支书紧握队长的手:"你们留下的不是七天的热闹,是能让娃娃们走得更远的灯!"大巴驶过蜿蜒山道,车窗回望处——那些彩绘太阳的笑脸、石膏娃娃的酒窝、随风舞动的小红旗,正连成一片发光的原野,温柔地漫向未来。

图为“3D未来筑梦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彩绘插画合影
(通讯员 周峻宇 刘莲莲 喻德福 严伦发 易秦溶 刘豪杰 蔺锡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