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海南大学“守护珊海”实践团队走进实验室与乡村,播撒珊瑚保护的青春种子

走进实验室:科研故事点亮“海底社区”图景

       7月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访谈。“李教授,咱们珊瑚科学家们特别关注的前沿方向是哪些呢?”“刘博士,您在潜水监测时,最触动您的瞬间是什么?”队员们接连抛出问题,拉开了访谈的序幕。
实验室研究员李秀保教授和刘相波博士用一张张对比图、一个个生动事例,为学生们揭开了珊瑚修复的“科研密码”。“这是我们早期用的人工礁体,现在已经改为钢筋框架,成本降了一半,珊瑚附着率还提高了三成。”刘相波博士讲解时,指着钢筋结构图笑着说,“这些‘海底脚手架’成了生物的乐园,潜水时看到雀鲷鱼产卵在框架缝隙,就像看到孩子成家立业一样开心。”
  刘博士还分享了珊瑚“成长档案”的监测细节——从移植首月到一年之内,系统记录包括水质酸碱度、鱼类聚集密度等变化。他回忆台风来袭后团队连夜潜水清理缠网珊瑚的经历,令实践团成员们深受震撼。
  李秀保教授则用“阴阳五行”讲述科研哲学:“有所为,有所不为”,团队在人工种植基础上,也借力自然,推动“人工+自然”的协同修复路径。科研中的严谨与巧思,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态的敬畏与守护。
 

走入乡村:用热情传递海洋保护理念

  带着实验室中的触动,7月10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定安县“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活动现场,化身“珊瑚科普员”。珊瑚标本、图文手册、互动游戏等富有“海洋气息”的展台吸引了大批孩子与村民驻足。
  “珊瑚是石头还是动物呀?”面对孩子的疑问,团队成员周同学耐心讲解:“这些看起来像石头的珊瑚,其实是珊瑚虫盖的‘楼房’,住着活生生的小生命。”展台前,孩子们围着标本看得入神,手指轻抚珊瑚表面的纹理,沉浸在探索与认知中。
  不仅是孩子,村民与在场领导也被吸引。团队成员结合实验室所学,将“微塑料让珊瑚生病”“钢筋框架为珊瑚安家”等科研成果转化为家常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播环保理念。“原来海南的珊瑚修复技术这么先进!”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后去海边,也知道怎么保护它们了。”


 

多点宣讲:将“珊瑚种子”播撒进山区孩子心中

  7月12日,实践团队再次启程,走进定安县潭黎村、新竹镇卜效村、富文镇石门村等地学校与文化礼堂,开展以珊瑚保护为主题的海洋生态科普宣讲活动。
  在潭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孩子们在看到珊瑚白化的图片时神情凝重,眼神中充满关切。在新竹镇的宣讲结束后,一位小女孩在笔记本上写下:“原来珊瑚不是石头,是会哭、会疼的小生命。”她小心地折好纸页,像珍藏一封来自大海的信。
  富文镇石门村文化礼堂的宣讲现场,尽管酷暑炎热,但孩子们坐姿端正、认真聆听。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小手高举、气氛热烈。孩子们将三折页收好、奖品别在书包上,“环保”有了具体形态。
便签墙上,孩子们写下了未来的环保承诺:“不乱扔垃圾”“不伤害珊瑚”“告诉爸爸妈妈不要用伤害珊瑚的防晒霜”……这些童真的话语,是此次活动最珍贵的收获——孩子们从“知道珊瑚”变成了“想保护珊瑚”。
  在三江镇中心小学,实践团队带来了生动有趣的珊瑚科普课堂。队员们手持珊瑚标本,用孩子们熟悉的“建房子”作比喻介绍珊瑚生态:“这些看起来像石头、像植物的珊瑚,其实是由无数小小的珊瑚虫一砖一瓦‘建造’的家园,就像我们人类盖房子一样。”这一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迅速拉近了孩子们与海洋生态的距离。
  为了让科普知识“活”起来,团队精心设计了多个环节。标本展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珊瑚的多样形态,有的像分叉的树枝,有的如盛开的花朵,孩子们围在展台前,目光中尽是好奇与专注。队员们借此机会介绍珊瑚的结构特点,讲解珊瑚礁作为“海洋森林”的生态功能,强调它是无数海洋生物的栖息之地。
  在趣味讲解环节中,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珊瑚虫的生长过程、珊瑚礁如何为鱼类提供庇护以及人类活动对珊瑚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过度捕捞、旅游干扰到海岸工程建设与气候变化,每一个生态威胁都被转化为生动的“自然故事”,让原本晦涩的生态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互动问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珊瑚礁能为海洋动物提供什么?”“我们丢的垃圾会影响到珊瑚吗?”在一个个问题引导下,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作答,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发放的科普手册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宝贝”,手册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珊瑚种类、生态价值与保护方法,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一位小女孩捧着手册看得入神,时而眉头微皱,时而露出会心的笑容,展现出对科学知识的极大渴望。
  为增强环保意识,队员们还专门设计了“为什么要种植珊瑚”的专题讲解。结合案例分析,他们向孩子们展示珊瑚礁退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引导大家思考保护海洋的深远意义。讲解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写下自己的环保承诺:“我再也不乱丢垃圾到海边了”“告诉爸爸妈妈少用防晒霜”“不捕捞珊瑚礁附近的小鱼”……这些稚嫩的字迹,正是孩子们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付诸行动的真实写照。

守护之路:让珊瑚故事在山海间流传

  作为海南大学凤翔书院品牌实践项目,“南海护珊,自贸新声”团队始终致力于海洋科普进基层的实践探索。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山区孩子收获了关于珊瑚的知识,也让队员们收获了“双向成长”——既被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感动,也感受到了知识传播的温度与力量。
  “很多孩子离大海有一定距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海洋的守护者。”一位队员说道。未来,团队还将编写更生动的珊瑚科普绘本,策划更多下乡宣讲项目,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参与海洋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次行动,让‘保护珊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团队负责人表示,“海洋保护不是科学家的专属任务,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来源:海南大学凤翔书院“南海护珊,自贸新声”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