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谭套村,骄阳似火,蝉鸣声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一行人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切关注,来到了位于寿县正阳关镇东南部的谭套村党支部。这个村庄东接前圩村,西濒风景秀丽的肖严湖,由原正阳关镇谭套村和渡桥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发展潜力的地方。

在谭套村党支部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王伟书记。此时,他已提前在此耐心等候我们的到来,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自2020年起,王伟书记便开始在谭套村担任村长,至今已整整五年。在这五年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村庄的发展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他为人谦和友善,始终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受村民们的爱戴与尊敬。
过去,谭套村常受水灾侵袭,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近年来,在王伟书记与其他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每两年组织一次大规模河道清理,清除淤泥,确保河水畅通无阻。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水灾的发生频率,为村庄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谭套村以往还常受旱灾困扰。由于田地灌溉水源不足,旱灾频发,给村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近年来,村干部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抽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随着抽水条件的逐步改善,村里的经济作物和农业作物得到了更好的灌溉保障,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旱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显著减少,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中,道路的嬗变成为最直观的民生温度计。曾经,村庄道路仅能实现主干线的“路路通”,狭窄的土路被杂草与林木侵占,坑洼不平的路面让通行成为负担。尤其每至夜幕降临,昏暗笼罩村落,村民出行全靠手电筒微弱的光束,照明范围有限,老人夜间摔跤的意外时有发生,黑暗中的安全隐患如影随形,成为乡村生活难以言说的痛点。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庄道路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户户通”工程取代了昔日的“主干依赖”,平整的水泥路面延伸至每家每户的门口,彻底终结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历史。更具温度的是,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在道路两侧次第亮起,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将乡村的夜晚映照得灯火通明。光线穿透黑暗,不仅照亮了脚下的坦途,更驱散了村民心中对夜行的恐惧——老年人无需再摸索前行,孩子们可在傍晚安全嬉戏,晚归的村民也能踏着光亮安心回家。
这场“光明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重塑了乡村的生活节奏与安全感。当路灯的光晕与家家户户的窗明几净交相辉映,乡村夜晚不再是寂静与不便的代名词,而成为充满烟火气与温情的生活场景。从“有路走”到“走得安”,从“摸黑行”到“踏光行”,道路与路灯的升级,看似细微的基础设施改善,实则是民生福祉的精准落地,为乡村注入了温暖与活力,让“宜居”与“安心”成为新时代乡村生活最生动的注脚。
谭套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其中卫生医疗服务的升级尤为显著。近年来,村里新建标准化卫生所,不仅配备了基础医疗设备,满足日常诊疗需求,还建立起“定期坐诊”机制,邀请镇卫生院医生驻村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支持。这一举措极大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尤其为老年群体带来便利。以往,村里老人常因基础疾病需长途跋涉前往县城医院,如今在卫生所即可及时获得问诊、取药等基础服务,避免了奔波劳顿,也降低了延误治疗的风险。随着医疗可及性提升,村民健康管理更及时,整体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走进卫生所,整洁的诊室、有序的药品架与医护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相得益彰,细节处彰显着村庄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从硬件设施完善到服务机制优化,谭套村以卫生所建设为抓手,将民生关怀落到实处,让公共服务的温暖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访问接近尾声时,王伟书记热情地分享了未来规划,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和推广文化活动。夕阳余晖中,我们满怀感动地离开了谭套村,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振兴之路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