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医”途青翼,童梦缤FUN—— “七彩假期”启航,青春接力守护童心

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青翼课堂”志愿服务团队于2025年7月13日-7月26日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红星社区和外舍社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孩子们度过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
在丽水市景宁县党委和红星街道红星社区、外舍社区工作人员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基础医学院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组织本校大学生,利用假期奔赴乡村,为留守儿童送上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安全课堂、艺体拓展等“一站式”陪伴服务,把知识与温暖装进孩子们的夏天,也让同学们在奉献中读懂责任与担当。
图为外舍社区合照,通讯员龚子婧供图                                                

图为红星社区合照,通讯员龚子婧供图
一、安全课堂护童心,平安种子伴成长
当生命在呼吸间挣扎,急救知识便是那道穿透黑暗的光。志愿者刘一铭将模拟人教具置于孩子们面前,亲手示范生命重启术:海姆立克、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心肺复苏(CPR),每一项都为危险前的生命增添保障。孩子们屏息凝神,随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轮番跪地练习,指尖在起落间感知着力道的深浅,于模拟的生死关头触摸到生命守护的真实重量。此刻,急救不再是课本上的遥远名词,已然成为每个人都能紧握的防护盾牌。
烈焰无情,防患于 “燃” 方为智者之举。志愿者王心仪抛出问题:“家中哪些角落藏着火的种子?” 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 ——“充电器!”“没熄灭的烟头!” 她点头赞许,随即通过动画揭晓答案:过载的插座和堆积的杂物都是极易引发火灾的危险源。她通过灭火器使用方法的视频,分步拆解 “提、拔、瞄、压” 的操作密码,志愿者讲解灭火器步骤时,拔掉保险销的“咔哒”脆响让孩子们瞬间安静,火焰的狰狞獠牙在清晰步骤前悄然收敛。
马路如无声战场,规则即是护身盔甲。志愿者通过动画与视频展现一个个交通险境,老师适时按下暂停键,剖析每个惊险瞬间:“转弯车辆存在盲区,如同视线被书本遮挡;‘鬼探头’恰似突然滚出的皮球,常令司机措手不及。” 交通规则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沉淀为对生命的深切敬畏。
水域之下暗藏无声利齿,清醒认知便是最好的救生圈。志愿者没有止步于 “不擅自下水” 的简单告诫。而是展开水域图,引导孩子们识别吞噬生命的漩涡:看似平静的野塘下或许是致命的松软淤泥,湍急的河道里藏着无法抗拒的暗流。“发现同伴溺水怎么办?立即呼救!寻找漂浮物!绝不盲目下水!” 孩子们的目光扫过图上每一处阴影,将危险水域的轮廓深深刻入脑海。
甜蜜诱饵背后或有无底深渊。志愿者在课堂上模拟各类“诱惑” 测试,例如陌生人问路、赠予新奇玩具、代家长接送等。“我认识你叫乐乐,妈妈让我带你去吃冰淇淋!” 面对种种话术,孩子们在演练中学会坚定说 “不”,并牢记立即向可信成人报告。要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爱护从不假借陌生人之手,再诱人的糖果也不及自身安全珍贵。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上的安全课堂,通讯员张欣宁供图
从心肺复苏的按压力度到对陌生邀约的警惕摇头,安全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须。这些课堂赋予他们的,远非刻板条文,而是危急时刻的本能反应,是穿越生活荆棘时的沉着判断力 —— 当安全内化为生命的直觉,稚嫩的脚步便能在未知风雨中踏出最稳的节拍。每一次演练,都在为不可预知的未来悄悄埋下生机。
二、拥抱阳光润童年,守护健康伴成长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个体未来,更牵动社会根基。身体健康是基础保障,心理健康是幸福源泉,二者缺一不可。而此次行动便从实际聚焦孩子们的成长上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从源头上为孩子们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播下光明种子,守护终身视野。当志愿者张欣宁演示 "20-20-20" 护眼操时,她传递的不仅是一套动作,更是终身受益的视觉保护意识。错误用眼习惯的危害讲解,让孩子们明白视力并非理所当然的馈赠;"一拳一尺一寸" 的坐姿规范,将抽象的健康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准则;定期视力检查的提醒,则在他们心中种下主动健康管理的种子。这场课堂为孩子们筑起预防近视的第一道防线,更让 "科学保护身体" 的观念扎根童年。
搭建膳食基石,培育平衡智慧。志愿者何静怡、张诺涵向孩子们介绍的 "膳食宝塔" 模型,实则是构建健康人生的基石。食物分类比拼中,孩子们学会的不只是区分食材,更是理解 "每天 12 种食物" 背后的平衡智慧;亲手制作的健康餐盘,成为破解高糖陷阱的直观教材;垃圾食品危害的深度解析,让抵制诱惑有了科学底气。这场课堂超越了食谱教学,它培养的是孩子对身体的责任感,让健康膳食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选择。 
图为饮食习惯小课堂,通讯员龚子婧供图
探索生命奥秘,唤醒运动自觉。志愿者童晨依展示的器官模型,打开了孩子们认识自我的奇妙窗口。呼吸与消化系统的演示,让抽象的生理知识化为可知可感的生命韵律;"黑肺" 标本带来的震撼,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建立对不良习惯的警惕;运动手环监测的心率变化,让 "每天运动 1 小时" 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身体需求。当孩子们制定锻炼计划时,他们不仅在规划运动,更在学习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理解生命在于科学律动的真谛。
图为身体奥秘小课堂,通讯员何静怡供图
解锁情绪密码,筑牢心理防线。志愿者戚天淇以 "女巫的毒药" 游戏为引,向孩子们介绍认识自我的钥匙。孩子们通过回忆和自我剖析,学习识别愤怒、焦虑等情绪信号。在 "情绪急救箱" 环节,大家分享自己的调节妙招:深呼吸、数到十、找朋友倾诉、转换注意力。这场课堂教会孩子的,不仅是管理情绪的技巧,更是正视内心的勇气 —— 当他们懂得情绪无好坏、接纳即治愈时,便已迈出了成为心理成熟个体的重要一步。
图为情绪小课堂,通讯员龚子婧供图
这四堂课程,共同编织起守护成长的立体网络:从看得见的眼睛、身体,到看不见的饮食平衡、情绪波动,它们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认知的种子,让健康成为一种可习得、能坚持的生活方式,为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三、家乡故事话变迁,光影之中悟家国
爱国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它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途径,更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杭师大的志愿者们在互动过程中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教育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感悟国家发展,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  
1.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从家乡历史读懂家国情怀。志愿者们联合社区特邀县关工委潘作仁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老师以家乡历史为切入点,通过珍贵的老照片、真实的历史事件,向学生们讲述了家乡在革命年代的奋斗故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学生们听得入神,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进一步理解了个人成长与家乡、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图为思政课堂,通讯员戚天淇供图
2.一场震撼的观影课
在光影中感悟民族精神。志愿者们还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影片中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观影结束后,老师结合电影情节,详细讲解了相关历史背景,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孩子们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明白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这些爱国教育系列课堂,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未来需要教育者继续推进爱国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爱国精神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激励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古韵新声诵经典,拼贴创意写诗情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滋养心灵的清泉。志愿者们以古风课堂、古诗朗诵、现代拼贴诗等形式,让孩子们在韵律与想象中感受文学之美,为心灵播下诗意的种子。​
1.古风课堂: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凌欣怡老师身着汉服,在水墨画卷与仿古书简间,开启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学生们在 "李白斗酒" 角色扮演中体会创作心境,在平仄格律学习中触摸汉字韵律。在这种老师和学生高效互动下,不仅积累了经典,更让孩子们懂得:每首诗都是古人生命的结晶,藏着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由此生出对文化根脉的敬畏。
2.古诗朗诵声情并茂的韵律传承。
"大江东去" 的雄浑、"低头思故乡" 的温婉,在 "诗歌之声" 活动中焕发新生。老师引导学生以语调为舟,驶入诗歌情感深海:《将进酒》需掷地有声,《春晓》该轻吟浅唱。古装朗诵的《将进酒》赢得喝彩,集体吟唱的《春晓》传递韵律美。这样的互动让孩子们明白诗词不仅仅是存在于课本中、考卷上生硬的知识,而更是蕴含情感与深情的艺术珍宝。
3.现代拼贴诗创意迸发的诗意表达
“文字魔术师” 工作坊里,日常碎片蜕变为诗意符号。孩子们在夏瑜洁老师的带领下,从报纸、杂志上中、汲取灵感,剪取文字图案拼贴成诗,金句频出。这种创作打破常规,让他们发现诗意藏在凝视落叶的刹那,明白 “人人皆可成诗”,激发了表达欲与创造力。​
从唐诗宋词到现代拼贴,活动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孩子们在平仄中学会精准,在朗诵中懂得共情,在拼贴中释放想象。这些积淀终将化为感知美、创造美的素养,让他们既能读懂 "大漠孤烟直" 的壮阔,也能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诗篇——这正是文学教育最珍贵的馈赠。
五、绘梦生涯启新程,启航未来定方向
职业探索课堂中,志愿者化身 “职业向导”,从医生的救死扶伤讲到工程师的精密创造,从教师的育人初心谈到艺术家的灵感迸发。工作场景图片与未来就业趋势的解析,让抽象的职业变得可触可感。当孩子们接连喊出 “我要当老师”“ 想做歌唱家”时,职业的种子已在心中萌芽——这不仅是兴趣的表达,更是对社会角色的初步认知。 
图为职业认识小课堂,通讯员戚天淇供图
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画笔描绘20年后的自己:有的画着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有的描绘在太空站工作的宇航员,还有的想象自己成为艺术家的模样。每幅作品都配有简短的未来规划说明,展现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稚嫩的字迹里也藏着对成长路径的懵懂规划。
图为未来自画像小课堂,通讯员何静怡供图
让职业认知成为成长的罗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将把这些憧憬转化为看得见的动力,这堂生动的职业规划课也让孩子们早一步明白:所有伟大的未来,都始于今天的向往与规划。
六、解疑答惑伴课后,温情守候暖童年
在每日课堂内容之外,支教志愿者们以陪伴为帆,为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护航。教室里,老师的身影总是游走在一个个埋头苦写作业的孩子之中。
老师始终有求必应、耐心指导,那些不好意思开口的疑问,总能被老师温柔捕捉,化作 “我们一起想想” 的鼓励。红笔圈出的不仅是错题,更有 “这个比喻真妙”的惊喜批注。
这份陪伴,让孩子们面对困难不再孤单,帮助他们将“畏难情绪”变成“我能行”的信心。平凡的陪伴里,藏着托举成长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守护中稳步前行。
图为课后答疑,通讯员张欣宁供图
七、总结
支教与各类课堂活动始终围绕守护成长的初心,希望此次活动可以为孩子们铺就全面发展的道路。
支教的意义,是让教育的光芒照进每一个角落。它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的世界,让知识与温暖跨越山海,抵达那些渴望被看见的心灵。
对于孩子们而言,支教是一束光,驱散迷茫与怯懦。它让他们知道,远方有人牵挂着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在求知的路上不再孤单,也让他们有勇气去憧憬更广阔的未来。
对于支教者来说,这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会重新理解纯真与热爱的力量,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这份双向的奔赴,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获得成长,也让爱与希望在传递中不断延续,这便是支教最动人的意义。
这次行动,驱散了留守儿童的孤单,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关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健康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清晰的职业意识和优秀的情绪管理能力,在他们心中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滋养出自信昂扬的品格,稳稳护航他们向阳而生。愿此次活动播撒的初心可以在孩子们的心底发芽,收获独属于他们的、最光明灿烂的未来。
 
 
 
 
    来源:何静怡,戚天淇,张欣宁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