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贵阳,暑气渐盛,群山环抱的开阳县杠寨村却透着几分清凉。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的学子们,带着对中医药文化的热忱与服务基层的初心,于七月上旬踏上这片土地,用七天时间编织了一段“专业赋能乡村,爱心温暖民心”的实践故事。从用药安全调查到健康知识宣讲,从基地识药到走访慰问,他们让岐黄之术的智慧浸润乡土,让青春的力量扎根基层。
初到杠寨,队员们便以行动融入这片土地。整理好居住的院落,擦拭掉旅途的疲惫,他们便提着血压仪走向驻扎地居民家。“大爷,您坐好,袖口卷起来一点”“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可以用山楂泡水喝,能辅助降压”……温和的话语伴着仪器的滴答声,成了队员们与村民初见时最亲切的对话。村民看着这戴眼镜的年轻人认真量血压、耐心讲解注意事项,原本陌生的距离悄然消融。夕阳西下时,屋内的身影与晚霞交织,勾勒出一幅“学子助农”的温馨剪影。
图为队长张晶在给当地村民量血压。钱俊雪 供图
要让服务精准落地,必先读懂乡村的需求。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队员们与村干部围坐谈话,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杠寨村的“家底”:老年人口占比近三成,多患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年轻人外出务工多,留守儿童与独居老人需要更多关怀;村里虽有中草药种植零散分布,却缺乏系统知识与产业链支撑。“你们来得正好,村民们就缺部分指导。”村支书的话让队员们更明确了方向——不仅要送服务,更要送理念、送方法。这场座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实践活动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的大门。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场“中医药健康盛宴”如期而至。血压测量点前,队长结合村民的生活习惯定制保健方案:给爱喝米酒的大叔讲“湿热体质忌辛辣”,给常干农活的大婶推荐“艾草泡脚驱寒湿”。宣讲时更是热闹,指导老师覃容贵、罗忠圣给村民们带来健康知识科普讲座。队员们也手拿中药知识宣传单,用亲切的方言耐心讲解着有关知识。生动的讲解让村民们恍然大悟,原来身边不起眼的野草竟是治病的良药。安全用药科普环节中,“过期药品像‘定时炸弹’”的比喻,让大家纷纷主动清理家中药箱,更记下了“遵医嘱、看日期、分品类”的用药口诀。
图为岐黄赋能队到达村委会。王光艳 供图
为了摸清村民用药的“真需求”,队员们化身“调研员”,带着问卷走进街头巷尾。在小卖部的凉棚下,他们帮着看店的大娘用方言翻译题目,与他们交流,关心她的生活质量;在刚热闹的街道上,他们蹲在村民身边一起填问卷,与他们唠唠家常;在留守儿童的家中,他们边辅导作业边和监护人聊起家庭用药习惯。“以前孩子发烧,就按老法子喂药,哪知道剂量还有讲究。”一位奶奶的话,让队员们意识到问卷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答案,最终汇集成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为后续精准服务埋下伏笔。
杠寨村后的山坡上,中草药种植基地的晨露还未散去。队员们跟着指导老师徐昌艳穿梭在药田,指尖轻抚过鱼腥草的叶片,感受着独特的气味;细看淫羊藿的叶片,惊叹于大自然的艺术,创造了少有的偏心形;辨认竹节参的根茎,对比着图谱与实物的差异。“这些药材要避开正午浇水,不然容易烂根。”徐老师的认真讲解,让大家明白种植中药不仅要懂药性,更要懂农时。采摘标本时,队员们格外小心,回到驻扎地后,队员们用吸水纸层层包裹,仿佛捧着一份份自然的馈赠。在这里,课堂从教室搬到林间,知识在实践中真正“活”了起来。
走访慰问的路上,队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心意。给留守儿童的学习文具,除了文具还有手绘的中药贴纸,让他们认识中药及药性,从小培养对中药的兴趣;给独居老人的米油旁,附着写满方言的保健小贴士……在退伍军人李爷爷家,听着他讲过去的岁月,大家更懂得了“奉献”二字的分量——正如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图为队员张欣在留守儿童家打扫厨房卫生。朱坐宇 供图
实践的最后一站,双壶堂中药企制片厂的机器声揭开了中药现代化的面纱。从杜仲药材的清洗、去皮到切片,自动化生产线让队员们惊叹不已。“一株草药从田间到药盒,要经过几十道检验。”技术员的介绍,让大家对“中药质量”有了更深的敬畏。这里的所见所闻,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让队员们明白,中医药的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
图为团队参观双壶堂照片拼图。张晶 供图
七天的实践如白驹过隙,贵州医科大学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服务民生,让中医药文化在杠寨村的土地上生发出新的生机。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成长——它让学子们懂得,真正的学问藏在田间地头,真正的医者要心怀万家灯火。而杠寨村的七月,也因这群带着岐黄薪火的年轻人,多了一抹温润而持久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