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滁州学院审计231班陈思思带领的小分队,于2025年7月10日至20日,赴滁州镜园开展了以“探讨镜园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薪火”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旨在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助力革命精神传承。
滁州镜园坐落于滁州市主城区西部,地处琅琊山风景区东南麓,是皖东地区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融合的标志性场所。其总占地面积469亩,整体呈“山水环抱”的格局,北依琅琊山余脉,南接军民水库,交通便捷,有多条城市主干道和公交线路可达,既便于市民日常游览,也为外地游客参观提供了便利。

镜园的建设与滁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廉政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历经规划筹备、建设施工和运营发展三个阶段。自201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举办红色主题活动230余场,先后荣获“滁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等称号,成为滁州红色文化传播的核心阵地之一。
实践期间,团队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数据采集—深度访谈”四维方法体系开展调研。成员们首先查阅了《滁州市志》《皖东革命史》等地方史料,以及滁州市关于红色文化建设的规划等政策文件,还检索了相关学术成果和媒体报道,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参照。

在实地考察中,团队对镜园内所有红色景观进行逐一记录,详细记录其位置、材质、内容、维护状况,并核对历史信息的准确性。他们全程参与了镜园举办的“革命故事宣讲会”“青少年研学活动”等3场红色主题活动,记录活动流程、参与人数、互动情况,评估活动效果。同时,考察了园内导览标识、解说系统等设施,并走访了镜园周边的新四军二师旧址、滁州革命烈士陵园,了解镜园与其他红色场所的协同情况。

此外,团队还开展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游客对镜园的红色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程度不深。游客参观动机多样,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占比约90%,以了解历史文化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分别约占56%和37%。多数游客对镜园整体环境和红色文化展示评价较高,但希望增加讲解服务和更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活动。
深度访谈则让团队了解到革命精神在当地的传承现状。学校积极将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通过主题班会、参观镜园等活动开展教育,但部分学校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社区通过讲座、张贴海报等方式宣传革命精神,组织居民参观镜园,却面临覆盖面不广、力度不足的困境;家庭在传承中作用重要,但部分家庭因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对传承重视程度下降,影响了传承效果。

经过调研分析,团队发现镜园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红色文化宣传不足,手段单一,对新媒体运用不充分,导致知名度不高;文化展示形式以静态为主,缺乏动态展示和互动体验,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待提升;传承体系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度低,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作;专业人才短缺,影响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和讲解服务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相应建议。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宣传视频,与旅行社合作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创新文化展示形式,增加动态展示和互动体验环节,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举办互动活动,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完善传承体系,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体系,形成传承合力;培养专业人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相关人才,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定期培训工作人员。
此次滁州学院学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镜园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强化了历史责任感,也为镜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镜园的红色文化将得到更好传承,革命精神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