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沃土耕梦实践团”于2025年8月2日深入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地金龙。在指导老师陈小晰博士的带领下,实践团通过与传承人交流、观摩表演,亲身感受了这项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并积极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滚地金龙的前身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的宫廷龙舞,后传入民间。据非遗传承人黄伟雁介绍,这项技艺历经数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优化。1978年,舞段与音乐被规范,命名为“金龙戏水”;随后定名为“滚地金龙”,表现手法愈加丰富;2010年,更是增加了“龙翻身”等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大大提升。
黄伟雁指出,滚地金龙在南溪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其中。他祖父曾是舞龙队成员,他自己也已投身其中近20年。每逢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公益演出总是吸引大量观众,甚至出现“场场人山人海”的盛况。为了满足日常训练和演出需求,村里还专门设立了固定表演场地。
实践当天,团队成员邓紫雯和卢怡用镜头记录下滚地金龙的精彩瞬间,从灵动的龙头到力量感十足的龙尾翻转,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捕捉。在感叹表演的震撼之余,他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借助短视频平台,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触达更多年轻受众。
他们与表演者深入沟通,分析舞段亮点,并结合时下流行的转场特效与节奏剪辑,将传统金龙的特色与年轻化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古老的龙舞焕发出现代气息。实践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能透过屏幕感受滚地金龙的魅力,为这项八百年技艺在数字时代注入新的传播活力。
新一代传承人黄裕侨、黄裕森分享了训练方法的创新。他们将老一辈“全程表演再讲解”的模式,改为“分段式教学”,将舞段拆解后逐个训练,这不仅更省体力,也让年轻一代更容易掌握。同时,表演形式也从最初的单龙发展到五条龙同舞,通过不同色彩区分,丰富了视觉层次。此外,传承人团队还开通了抖音官方账号,发布演出片段和训练日常,虽然剪辑简单,但已吸引了不少关注。
由实践团发起的*“金鳞跃新·滚地金龙非遗传承融合实践”项目,正是希望通过视频创作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用年轻化的表达激活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实践团负责人林嘉仪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影像这座桥梁,让滚地金龙在数字时代实现“破圈”传播,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也为非遗注入创新发展的鲜活动能。通过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滚地金龙在传承与革新的双向奔赴中,持续焕发着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