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失能老人照护前哨”:调研基层实情 献策养老升级
为精准把握农村失能老人真实养老需求,7月20日至8月10日,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失能老人照护前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张家湖社区,开展了失能老人养老需求调研。该团队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组成,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入户访谈和观察,真实记录高龄失能、孤寡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据实践团负责人介绍,此次调研目标是科学收集数据,用事实推动养老支持体系的完善。团队已在湖南常德和湖北黄冈两地调研近50位失能老人,出行困难、照料不便、就医难和精神孤独是共性痛点。
7月30日午后,调研团队来到张家湖社区98岁老人唐奶奶家中。昏暗的院落里,老人安静地坐在一扇小门旁的方凳上。进入屋内,引人注目的是老人右手边不远处放置着一口老式寿材。此时正值三伏酷暑,室外气温逼近40摄氏度,而老人床上却严严实实地铺着厚棉被,室内异常闷热。与实践队随行的社区妇女主任雷美英解释道,门旁的小方凳是唐奶奶的“固定位置”,每次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探访,老人都如今天这般,静静地坐在小方凳上。上前询问时,唐奶奶目光望向远处,声音低沉,但口齿清晰。
图为唐奶奶日常生活照片。梁涛 供图
唐奶奶被评估为轻度失能,但日常生活全靠自己。访谈中,她缓慢道来:老伴走了几十年了,女儿外嫁,没机会回老家照顾自己。洗衣服、做饭都得自己来,腿脚不方便,家门都出不去。实践队员评估了唐奶奶的活动能力——拿东西时要靠墙支撑,多走几步都费力。厨房里没剩菜,她说早上煮了粥,一顿吃不完就留着。床上的棉被是怕夜里凉,但夏天没空调,风扇也是老旧的。
访谈接近尾声,实践队员按惯例送上祝愿:“唐奶奶,谢谢您接受访谈,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然而,唐奶奶微微摇头,目光依然投向远方,语气平和地回应:“不要祝我长命百岁……日子太苦,活不下去,不想活了。”这平静而沉重的话语给在场者留下深刻印象。实践团队记录员在观察笔记中写道,这不是气话,是她日复一日累积的倾诉。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见到的孤寡老人普遍有类似心结——身体不便叠加无人陪伴,让生活失声。
唐奶奶的故事只是调研中的一个缩影。在张家湖社区,实践团走访的近10位高龄老人普遍面临独居、高龄伴随轻度失能的困境。77岁的曾爷爷无奈地说:“买药要走三公里路,没公交,只能靠邻居帮忙。”84岁的郭奶奶则感到了社交的隔阂:“自己年岁高了,周围的邻居也不大愿意经常和一个老婆婆聊天。”团队通过系统问卷和实地测量发现,该社区近九成受访老人每周社交少于1次,就医频率低于每月1次。随队指导老师分析认为:“调研数据表明,失能带来的困境远超身体机能衰退本身,精神上的孤独感更应重点关注。老人们反复诉说的‘一个人熬日子’,正是其生存脆弱性不断加深的体现。”
图为实践队员对福利院工作人员和两位失能老人展开焦点访谈。王智慧 供图
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以科学方法推进。团队采用标准化问卷、日常生活观察量表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深入走访45位不同失能等级的老人。团队成员介绍,分组入户时详细记录了每位老人作息、烹饪等日常活动时间点。针对唐奶奶案例中的关键细节,如门旁固定座椅及炎夏厚被,均进行了影像记录,计划在分析报告中附图表数据进行对比,并与全国老龄化相关指标进行参照。初步结果显示,约80%的受访老人缺乏必要的生活辅助器具,65%面临不同程度的就医困难。同时,社区服务供给评估显示,张家湖社区仅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定期探访,服务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实践结束前,实践团在社区组织座谈会,邀请村干部参与交流。会上,实践团成员汇报了核心发现,强调:“必须让老人们真实的表达被听见。例如唐奶奶那句‘活不下去’,会被不加修饰地写入报告,期望以此引起政策制定层面的切实关注。”下一步,团队将形成报告递交给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建议扩展农村养老服务网,如增加上门照料频率和安装紧急呼叫设备。
“失能老人照护前哨”的实践仍在深入,聚焦从故事到行动。实践团负责人强调:“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的是忠实记录社会和推动改变的责任。直面如唐奶奶这般困境的价值,在于将隐性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努力守护每一位老人晚年的尊严。”团队后续将持续追踪进展,致力于让失能老年群体在政策关怀中获得有力的支持与回应。
(通讯员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梁涛 毛心如 曾怡丹 王智慧 陈蓓蓓)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