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皖西学院:重走红军路 井冈一日行

2025年7月31日,为深度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伟大革命精神,皖西学院“红土新芽∙青耕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抵达中国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体验红军的一天”的沉浸式红色文化学习之旅。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青年学子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崇高精神。
探访历史现场:八角楼的革命印记
当日实践团首站来到茅坪八角楼。这座两层土砖结构小楼,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工作和生活场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仔细参观了楼内的陈设。团队成员认真听取讲解,观察实物,了解当年革命领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参观八角楼朱薪蒙供图
重走红军道路:山间小径的艰辛体验
离开八角楼,实践团踏上了崎岖的山间小径。这条山路是当年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根据地内行军、运输物资、联络群众的重要通道之一。山路狭窄陡峭,布满碎石,两侧林木茂密。团队成员身着轻便服装,背负简单行囊,开始了徒步体验。行进中,队员们相互提醒注意脚下安全,在陡坡处互相搀扶。炎热的天气和持续的上坡很快让队员们汗流浃背,步伐变得沉重。这段亲身的跋涉,让队员们对红军战士当年在装备简陋、补给困难、面临敌人围剿威胁的情况下,日复一日穿行于崇山峻岭的艰辛有了切身的体会,深刻理解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分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军长征路上,相互鼓励、携手前行,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黄玉林供图
动手实践感悟:红军饭里的革命岁月
为了更深入地体验革命岁月的真实生活,实践团成员深入当地农家,动手参与制作——“红军饭”。在当地老乡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分组行动,负责清洗采摘的各样食材。他们围在农家灶台和水池边,认真处理着每一样食材。随后,队员们学习使用传统的土灶生火。部分队员负责控制火候,另一部分队员则在老乡的示范下,学习如何在大铁锅中翻炒食材、焖煮粗粮米饭。柴火的烟气与食材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经过一番忙碌,劳动的成果被端上桌。团队成员与热情的老乡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这顿“红军饭”。大家交流着制作过程的感受,体会着当年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群众依靠这些简单食物维持生活、坚持斗争的艰辛与不易。饭后,团队成员主动承担起清洁工作。他们拿起扫帚清扫庭院,清洗碗筷,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乡提供学习机会的感谢。利用休息时间,队员们围坐在老乡身边,与他们拉家常。老乡们向队员们讲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红军故事,描述了当年红军如何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建立深厚情谊的历史,以及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和变迁。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乡围坐在一起,共享红军饭,其乐融融。朱薪蒙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乡亲切聊天,了解当地红色故事和风土人情。朱薪蒙供图
凭吊战斗遗迹:黄洋界的烽火记忆
实践行程的最后,团队抵达了地势险峻的黄洋界哨口。黄洋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扼守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站在哨口制高点,团队成员俯瞰四周,群山连绵,地势险要。哨口处保留着当年的防御工事遗迹。讲解员详细介绍了1928年8月30日在此发生的黄洋界保卫战。他讲述了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当地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凭借有利地形和灵活战术,用土枪土炮、滚木礌石击退国民党湘赣敌军四个团轮番进攻的史实。这场以少胜多、军民同心、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经典战例,是井冈山精神中“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生动体现。团队成员站在昔日战场上,实地感受了当年战斗的激烈和环境的险恶。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实践团全体成员列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合影留念。通过碑文和讲解,大家再次铭记了发生在这里的革命历史。
图为团队成员在黄洋界纪念碑前合影留念,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朱薪蒙供图
    来源:方羽 张梦云 黄彩微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