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多元复兴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其传承意义愈发凸显。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红韵铸魂,绿脉兴乡”暑期实践团队深入独山村,拜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李氏唢呐”传承人李伟。团队通过面对面采访、学艺经历记录和经典曲目录制,为唢呐艺术的活态传承注入青年力量,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民间艺人的坚守与温度。
当日清晨,团队在独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引导下,抵达李伟居所。精神矍铄的李伟热情接待队员,主访人王秋成以亲和沟通引导其回溯唢呐在当地的百年脉络。据其讲述,唢呐曾是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灵魂之声”,承载着村落集体记忆,如今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队员们全程录音录像,将其手持唢呐的影像与口述史悉心存档,构建起浓厚的文化对话氛围。
访谈深入后,李伟展示铜质唢呐的哨片、杆身、喇叭口等部件,强调“哨片是灵魂”——需以芦苇手工精制,经十余道工序,考验匠人耐心与悟性。他忆及学艺历程:自幼随父研习,“冬练三九强气息,夏练三伏熟指法”,终成当地名家。谈及往昔乐队伙伴,他难掩怅然:“社会发展快,单靠演奏难维生计,老伙计多已转行,合奏盛景成追忆。”提及鲜少有人愿沉心学艺,其眼中惋惜更显传统技艺传承之艰。
访谈接近尾声时,李伟主动提出进行现场演奏。他选取了《挂红灯》和《黑土地》两首代表作:前者节奏欢快、旋律喜庆,展现出民间节庆的蓬勃活力;后者音色深沉、韵味浑厚,饱含着对土地的深厚眷恋。李伟端坐于椅上,气息沉稳,指法灵动,乐曲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令在场的队员们屏息凝神、沉醉其中。演奏结束后,李伟解释道,《黑土地》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其灵感来源于农耕生活,旨在呼吁年轻人不忘乡土根脉。团队成员对李伟的演奏表示衷心感谢,并邀请他前往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开设一堂唢呐艺术传承课。
红丝线系连着古老技艺,新声音传递着永续传承的希望。此次拜访不仅是一次对唢呐文化的记录,更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崇高致敬。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李伟的坚守犹如一盏明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指明了方向。实践团队通过系统性的挖掘与整理,为唢呐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彰显了“薪火相传”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