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童耳初闻百年韵,唢呐薪火映独山 ——“红韵铸魂,绿脉兴乡”团队携手传承人李伟,开启青少年非遗体验之旅

   文化传承的种子,需植根于年轻的心田。“红韵铸魂,绿脉兴乡”团队在独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唢呐体验课堂”,特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李氏唢呐”传承人李伟担任导师,吸引20余名当地青少年参与。活动以互动教学为核心,通过历史讲解、技巧示范与现场演绎,让唢呐艺术在孩童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生动诠释了“非遗进乡村,文化润童心”的理念。

   活动前期,团队已完成活动室布置,悬挂主题横幅,营造出庄重而温馨的氛围。李伟在团队成员朱家伟的陪同下步入课堂,手持唢呐、面带慈祥的他,瞬间引发孩子们的好奇。主持人王秋成介绍活动初衷时表示:“唢呐是乡村记忆的有声密码,今日特请李爷爷带领大家解码这份文化遗产。”李伟分享从艺感悟:“唢呐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联结乡亲情感的精神纽带。”他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强调“非遗不老,少年可为”。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架设设备记录全程、维护现场秩序,其周密组织与李伟的亲和力相得益彰,让课堂始终洋溢着活力与期待。   课堂主体环节中,李伟系统讲解了唢呐的历史渊源、构造原理与吹奏技巧。他介绍,唢呐起源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至明清时期已成为民间主流乐器。手持乐器模型,他逐一拆解哨片、气盘、杆身等部件,详解“气流控制为演奏核心”的原理,并示范基础口型:双唇微抿,保持气流均匀稳定。随后,他传授“开闭音孔”与呼吸配合的基础指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深奥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启蒙知识,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文化热情。

   理论讲解结束后,李伟现场演绎经典曲目《故乡是北京》。明快的旋律中,孩子们不禁随节奏拍手应和。演奏时,他双目微阖,身体随韵律自然摆动,指尖流淌的不仅是音符,更是六十载艺术生涯沉淀的生命体验。曲毕,掌声雷动,青少年们自发以持久的击掌表达敬意。李伟轻抚唢呐感慨:“这些老曲子承载着祖辈的喜怒哀乐,必须让娃娃们听见、记住。”他深情寄语:“愿唢呐声能在独山的土地上代代相传。”实践环节的深度参与,使非遗传承从“纸上认知”跃升至“身体记忆”的层面。

   童声初试唢呐韵,文化新脉自此生。此次体验课堂不仅是一次技艺教学,更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互动中,孩子们从好奇到热爱,传承人从授艺到传心,团队则成功搭建起校地协同的文化桥梁。未来,“红韵铸魂,绿脉兴乡”团队将持续推广此类活动,助力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彩,让非遗薪火在乡土间生生不息。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