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探访胡魁章笔庄博物馆,触摸百年制笔匠心

  
  2025年7月15日,大连民族大学数学科学院、预科教育学院“薪火承光团”——“三下乡”活动中华文脉传承团来到了辽宁省沈阳市胡魁章笔庄博物馆,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密码,在笔墨书香中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溯源之旅。

  溯源非遗:走进胡魁章笔庄的笔墨世界
  实践团走进胡魁章笔庄,最先抓住视线的不是案台上的制笔工具,而是四面墙上错落陈列的“宝贝”——这里既是毛笔的展示墙,也是笔庄的“时光档案库”。
  墙面挂满了不同年代、不同品类的毛笔,如同一条纵向的“制笔进化线”。上方悬挂着清代的“狼毫大楷”,笔杆泛着温润的包浆,毫毛虽历经百年仍隐约可见锋颖;中间一排是民国时期的“兼毫提笔”,笔杆上刻着工整的“胡魁章制”字样;下方则是现代创新款文创毛笔,有的笔杆嵌着胶东贝雕,有的印着非遗剪纸纹样,新旧笔墨在此隔空对话。
  墙上还记录着笔庄的“成长足迹”。泛黄的老照片里,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手艺人集体制笔的场景,有1983年笔庄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授牌画面;旁边的玻璃展框里,整齐摆放着数十本荣誉证书——从“中华老字号”认证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奖牌,从“中国文房四宝行业知名品牌”到“航天文创合作单位”纪念牌,每一本证书的烫金字体都闪耀着荣光,诉说着笔庄跨越百年的坚守与成就。
  驻足墙前,指尖轻触玻璃展柜,仿佛能触摸到笔庄从清代小作坊到现代非遗传承基地的变迁。这些挂在墙上的笔、照片与证书,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笔墨史书”,默默讲述着胡魁章与传统制笔技艺的百年故事。
  图为胡魁章笔庄博物馆毛笔及荣誉展出 秦佳摄

  匠心解码:探秘传统制笔的“择毫”与“修笔”技艺
  博物馆里工作台上老手艺师傅正在制笔。台面上,黄鼠狼尾毫、山羊毛按粗细分类码放,骨刀、牛角梳、竹制笔管等工具整齐排列。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重点了解了胡魁章笔庄的核心技艺“择毫”与“修笔”。“制笔先择毫,差一根毁了整只笔。”师傅拿起一把尾毫,指尖在毫毛间轻轻捻动,目光紧锁。“择毫要选冬季的黄鼠狼尾毫,毛锋挺括且弹性足;修笔则需用镊子一根根调整毫毛,确保笔尖齐、尖、圆、健。”讲解员一边演示传统制笔工具的用法,一边介绍道。
    图为笔庄老手艺人正在专注制笔 秦佳摄

  薪火相传:看老笔庄如何焕发新时代活力
  在胡魁章笔庄的陈列中,一组融合传统毛笔与航天元素的独特展品格外吸睛。透明展柜里,火箭、航天器模型旁,整齐排列着数支工艺精湛的毛笔,一旁的文字记录着特别的故事: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空间站,其中一支来自胡魁章笔庄的特制毛笔,伴随航天员完成太空书写。这些毛笔经特殊工艺处理,克服太空失重、辐射等挑战,在宇宙书写出独特的文化印记,让传统制笔技艺与航天探索精神,在星辰大海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最让团队成员触动的是“传承展区”的内容。这里记录了胡魁章笔庄从家族传承到校企合作的历程,展示了近年来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体验课的照片,以及年轻手艺人创新设计的“文创毛笔”——笔杆融入胶东剪纸图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让年轻人愿意了解、愿意传承,老手艺才能活起来。”讲解员的话,让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笔庄的体验区,实践团成员体验了一次笔庄毛笔的书写,墨香在空气中弥漫,那是传统的味道。这一次的体验让人不仅体会到毛笔书写的魅力,更感受到传统技艺背后需要的耐心、专注与坚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体验毛笔写字 秦佳摄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探访不仅让他们直观感受了传统制笔技艺的精妙,更体会到非遗背后“守正创新”的传承力量。作为青年学子,实践团成员们也将成为非遗文化的“宣传员”,把在笔庄博物馆的所见所感分享给更多人,让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胡魁章笔庄合影 秦佳摄
  (通讯员王子仪)
    来源:大连民族大学三下乡薪火承光团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