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常见的“粉墙黛瓦”之外,常州焦溪古镇独特的“黄石半墙”建筑引人注目——其下半部用当地黄石堆砌,上半部为青砖粉墙。7月3日至12日,常州大学“i橙·黄石绿脉”实践团队在李欣一老师带领下,围绕这一传统建筑技艺的生态价值与现代传承展开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溯源:解码古建技艺的生态逻辑
实践团队首站深入拥有1200余年历史的焦溪古镇。在非遗竹编传承人姚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墙体下半部取材本地龟山、鹤山的黄石,最大石料重达300公斤,40公分厚的石墙具备防盗、防潮、防火的功能;上半部青砖覆顶,形成独特的“刚柔并济”结构。团队成员记录到,本世纪初禁采石料后,古镇修缮均采用回收的老石料,结合依河道布局的古老排水系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姚老师指出,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避免了烧砖的巨大能耗,体现了古人的生态适应性智慧。
古镇的活化案例也进入团队视野。90后青年汤臻溢放弃了金融工作,回到焦溪南街,将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老宅石墙完整保留,并将曾经的附属建筑改造成咖啡角,每周举办创业沙龙。汤臻溢表示:“黄石墙不仅是家,更凝聚着祖先应对环境的智慧。”他的回归与改造,成为团队观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实例。
图为非遗竹编传承人姚老师向实践团队讲解黄石半墙建筑细节。葛甜甜 供图
播种:生态智慧走进小学课堂
基于古镇调研成果,实践团队精心设计教案,走进常州市龙锦小学,开展以“焦溪黄石半墙”为主题的生态教育课。
课程从“黄石半墙”拼图互动开始,让五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分组竞速中直观感受结构力学特点。随后,课程围绕“石韵成因”、“生态价值”、“传承思考”展开。团队成员结合焦溪作为“长江-太湖水旱码头”的历史,讲解舜山黄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明清时期防洪抗灾中的作用;通过展示科学实验数据,从孔隙率、抗压强度和耐水性等角度,分析黄石调节湿度、防虫蚁的特性,并引导孩子们讨论古人“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理念。
在“传承思考”环节,孩子们踊跃提出创意设想,如将黄石半墙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外观设计,或利用技术手段赋予废石料新生命。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了这些建议。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龙锦小学进行课堂讲解与互动。葛甜甜 供图
联动:探访社区活化路径
文化的根脉在社区。7月5日,实践团队重返焦溪,重点调研社区层面的文化传承活化机制。团队成员拜访了社区发展顾问范老师。
范老师介绍,天宁区通过提供“青创贷”低息贷款、老宅修缮补贴及免费非遗技艺培训,近三年已吸引27名青年返乡创业。他举例说明,90后青年姚雨薇在获得10万元创业补贴后,成功将祖传豆腐作坊升级为集生产与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范老师强调,社区通过“非遗进校园”、“匠人带徒计划”等方式培育传承梯队,确保技艺延续。古镇未来规划明确指向“生态优先的文商旅融合”,包括严控商业密度、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打造黄石半墙研学线路、开发低碳民宿群等。
受此启发,团队成员分组入户,向居民宣讲黄石半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发放团队自制的生态手册,并在社区宣传栏张贴原创海报。同时,团队也向社区提出了“建立青年创客线上社群”、“设计非遗盲盒吸引青少年”等初步建议。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焦溪社区发展顾问范老师。李泽宇 供图
传播:线上线下讲述“半墙”故事
为扩大焦溪黄石半墙生态智慧的影响力,实践团队开展多渠道传播。7月6日,团队成员走进新北万达、吾悦广场等人流密集商圈,通过手册和现场讲解,向市民游客介绍黄石半墙“就地取材、回收利用”的低碳模式及其“分层砌筑、功能复合”的建筑智慧,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交流。
线上传播同步进行。团队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了实践纪实vlog和制作的“这里是焦溪”宣传片。视频内容聚焦团队具体工作过程与古镇风貌,引发线上关注。
图为实践团队制作的宣传片截图。葛甜甜 供图
结语:聚焦实践行动,展望持续探索
本次实践中,常州大学“i橙·黄石绿脉”团队通过科学解析建筑技艺、设计实施互动课程、深入社区调研活化案例、开展线上线下传播等具体行动,探索焦溪黄石半墙生态智慧的传承路径。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项目,致力于构建生态文化传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