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葵”计划实践团:在盖宝村书写守护童年的温暖篇章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葵”计划实践团:在盖宝村书写守护童年的温暖篇章
  2025年8月1日-14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葵”计划实践团奔赴贵州省黎平县盖宝村,开展“守护儿童”三下乡活动。十四天里,实践团以爱为帆、以知识为桨,为当地儿童打造多元课程,在山水间书写属于童年的温暖故事,让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奔赴:跨越山海的约定

  从五湖四海到黔东南深山,实践团成员带着行李与热忱,踏上未知旅程。当盖宝村的青山绿水映入眼帘,当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望向远方来客,这场关于守护与成长的故事,正式开篇。
“青葵”之名,取自“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寓意着用青春力量,守护儿童如朝阳般的童年。抵达首日,实践团便走进村落,走访家庭、熟悉环境,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与成长需求。破旧小院里,留守儿童与祖辈相依的身影;昏暗灯光下,孩子握着铅笔认真书写的模样,都让成员们深知:这场奔赴,意义重大。
筑梦:多元课程点亮童年

法治护航:播撒安全种子

  作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实践团,法治教育是“看家本领”。成员们将晦涩法条转化为童趣故事,比如用玩耍的方式演绎禁毒方案和流程,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禁毒游戏”:通过让孩子们扮演学生、老师、警察,拿着写着不同毒品名称的贴纸贴在孩子身上,老师、警察们保护学生,引导他们明白禁毒的重要性。
  针对暑期高发的溺水隐患,实践团通过讲座形式,结合当地河流、木屋多的特点,讲解“溺水如何自救”等要点。课堂上,孩子们踊跃抢答安全知识,把“生命至上”的理念,牢牢记在心里。
文化浸润:厚植人文根基
  低龄孩子的书法课上,墨香四溢。成员们握着孩子的小手,从横竖撇捺教起,“人”字简单两笔,却让孩子懂得“堂堂正正做人”;绘画课里,孩子们用颜料描绘盖宝村的吊脚楼、风雨桥,把家乡的美,留在画纸与心间。
  朗读是每日必修课。清晨,《赠汪伦》《做最好的自己》的诵读声回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孩子领悟友情的深厚;“我们不可能都当船长,也得有人做船员”,激励他们勇敢做自己。古老经典与童真碰撞,滋养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艺体赋能:绽放青春活力
  篮球场上,实践团成员带着孩子练习运球、投篮,摔倒了再爬起,把“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传递给孩子;手工课中,将实验器材的零件一一拼接,将散乱的元件变成完整的作品,孩子们的创造力,在动手实践中爆发。
文艺汇演时,孩子们登台表演朗诵,羞涩的脸庞变得自信明亮。艺体课程,为童年添彩,让成长路上的笑声,传得更远。

成长:双向奔赴的温暖
  十四天里,变化悄然发生。最初沉默寡言的孩子,主动在课堂上分享故事;原本对学习迷茫的孩子,追着成员问“什么时候再上课”。实践团成员也在成长:在备课、授课中,打磨教学能力,懂得“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灌输知识”。

  离别前,孩子把画着“青葵哥哥姐姐”的画塞给成员,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念叨“要记得回来看我们”。实践团也为孩子留下“成长礼包”:装满书籍、文具的箱子,附上写着鼓励话语的卡片,约定“下次见面,要分享更多进步”。
回响:山乡巨变中的教育微光
  盖宝村的十四天,是“青葵”实践团的一次“精神洗礼”。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教育帮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实践团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为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也让法治、文化的种子,在山乡扎根。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青葵”计划,将持续聚焦儿童守护,把三下乡的经验,转化为长期帮扶的动力。未来,实践团还会开发线上课程、搭建“助学结对”平台,让盖宝村的故事,成为更多乡村儿童成长的注脚,让青春力量,在守护童年的路上,永不止步。

  当实践团踏上归程,盖宝村的孩子们站在路口挥手。那些课堂上的欢笑、知识里的成长、眼神中的光亮,都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礼物。“青葵”向阳,守护童年,这场与山乡、与孩子的相遇,必将在时光里,绽放更持久的光芒,照亮乡村教育的未来之路。


撰文:冯缘
配图:冯缘、燕阳
通讯员:张志广、杨尧麟
审核:刘继荣、檀玉莹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