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跨越三千里的党建观察——西农学子从关中到辽东的基层治理实践探索:乡村善治的"千山区答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调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党员干部下沉,分层分类化解矛盾。
  夏焰似火,党旗飘扬,2025年8月18日,我们从关中平原的麦浪里出发,跨越三千里的山川河流,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调研队的旗帜,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的村落里扬起时,我们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期许,带着对"乡村振兴如何落地生根"的追问,以三下乡为契机,在獐子窝村与对桩石村的田间地头,解码基层治理的"红色密码"。
网格织就民生网治理效能看"末梢"
   "小王书记,张大爷家的宅基地边界纠纷怎么样了?"刚到獐子窝村村头,就见村委副书记王春亮正拿着民情记录本快步走向田间,他蓝色衬衫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作为"1+5+11+X"网格化管理体系中的二级网格员,这样的奔走是他的日常。
  调研中,队员们跟着他走村入户,共同参与他的调节工作:在葡萄架下听村民抱怨灌溉难题;在晒谷场边记录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期待;在傍晚的村民会上协调光伏电站用地纠纷。事实证明:网格员的笔记本上记着的不只是诉求,更是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
  獐子窝村以11个党员中心户覆盖全村165户,上半年化解矛盾纠纷27起,办结率100%,制度创新的网格化管理带来的治理高效能。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如血脉一样息息相连的网格,把组织力量延伸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古村旅游热中的党建破题:从"景村冲突"到"共生密码"
   上石桥村背靠千山旅游风景区,近年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旅游业,形成"景村一体"发展模式,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然而,外来人员与村民生活习惯冲突、买卖纠纷频发,流动人口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上石桥村党支部用"党建引领"织密"治理网",根据地理位置把村庄划分为四部分,分别由21个一二三级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入户走访,将矛盾化解在村内,连续多年保持“无上访”记录。此外,村调解室联合党员干部、驻村民警组成人民调解小组,形成由村党委牵头建立的"村干部+村民+民警"三方联调模式,驻村民警定时巡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维护乡村治安。
机制创新与青春感悟:党建引领的时代答卷
   在调研中我们试着模拟调解场景,才发现看似简单的"说和",实则需要对村规民约、法律法规、人情事理都了如指掌——而这背后,正是党组织多年积累的公信力。无论是"红色网格"还是"家常会",核心都是让党组织成为化解矛盾的"主心骨"。
  乡村矛盾看似是"柴米油盐"的琐事,实则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而党建引领恰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它能把分散的力量拧成绳,把复杂的矛盾化于无形,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从理念变为现实。
西农学子的田野手记:在党徽闪耀处看见乡村未来
   对比两村的治理方案发现:獐子窝村“细织网格”牵动民心,上石桥村用"党建+旅游"破解景村矛盾,但其核心逻辑始终是——党徽在哪里闪耀,民心就在哪里凝聚。
  我们曾在课堂上争论"乡村治理更需要技术还是情怀",此刻在鞍山的田埂上找到了答案:那些调解书上的红手印、网格员晒黑的臂膀、村部会议记录本上的党课笔记,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教材。"乡村振兴"——它不仅是产业的兴旺、环境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党建引领,才是凝聚人心的"密码"。未来,我们会把在千山区汲取的力量,化作扎根大地的行动,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来源:索诗涵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