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古建新生,文脉长流”社会实践团|科技赋能古建保护,助力乡村文脉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为探索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运用科技手段助力古建保护,2025年7月17日至7月24日,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古建新生,文脉长流”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商洛市开展了以“科技赋能古建保护,助力乡村文脉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考察当地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与文旅开发潜力,并运用科技手段为古建保护注入新活力。
  
  一、实践背景
  
  商洛,连接西北与华中的文明走廊,坐拥陕西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骡帮会馆、武昌会馆等商帮建筑群占地逾35000平方米,漫川古镇留存明清建筑148座、马头墙98对,堪称“地上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先后探访了商洛市商州区、山阳县、丹凤县、洛南县等地的二十余处古建筑,从秦岭博物馆到漫川古镇,从船帮会馆到洛南文庙,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居民、讲解员及专家,深入了解商洛地区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与文化传承情况。
  
  二、实践过程
  
  7月3日-10日,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团在线上分别举行了启动会与安全培训会、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会、行程安排与筹备分工会。会上实践团成员王硕哲对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等注意事项进行说明;成员宦鼎慰整理团队以往的社会实践及调研经验,具体介绍了线下调研过程中实地走访、采访各景区游客、文保员、咨询文保专家等实践方式;队长王艺涵介绍实践行程、确定任务分工、并组织实践团提前在线上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搜集问卷数据。同时,指导老师王育虔、聂满堂出席会议并对具体安排提出改进建议和一些实际调研细节上的经验补充,力求完成一场更具人文温度的乡村振兴与古建守护之旅。
  
  【第一站秦岭文脉,历史回响】
  
  7月13日,实践团首站来到秦岭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商洛地区从史前时期到近代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商於古道”专题展厅,团队成员通过出土文物、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系统了解了这条古代交通要道的历史地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馆藏的汉代陶仓楼模型,其精巧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
  
  随后,团队前往位于商州区大赵峪街道的四皓祠。这座为纪念秦汉时期“商山四皓”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在文保员张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们了解到:四皓祠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建筑风格,中轴对称布局,由山门、拜殿、正殿组成。技术组成员使用APP系统对建筑进行了数据测量,重点记录了斗拱、梁架等关键部位的现状。访谈组则围绕“古建筑日常维护”主题,与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二站漫川秦风,古镇新韵】
  
  7月14日,实践团深入山阳县漫川古镇。这座因水陆码头而兴盛的千年古镇,至今保存着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格局。队员们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鳞次栉比,精美的砖雕、木雕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调研重点聚焦于古镇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平衡保护与利用。访谈组与当地商户、居民深入交流,了解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模式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技术组成员则利用“基于嵌入式的古建保护APP系统”,对几处代表性老宅的室内温湿度进行了多点监测,为评估其保存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三站双楼辉映,匠心永存】
  
  7月15日,团队聚焦山阳县的关帝庙、马王庙及骡帮会馆,重点探访了闻名遐迩的“双戏楼”。这座位于同一庙宇院落内、面对面而建的双戏台,形制独特,国内罕见。在文保专家的讲解下,队员们详细了解了其建筑特色和历史功能,同时详细记录了当地对“双戏楼”所采取的独特保护措施及其在民俗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站商贾印记,钱庄遗风】
  
  7月16日,实践团走访了漫川古镇内的武昌馆和“黄聚兴”钱庄旧址。武昌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移民的足迹,而“黄聚兴”钱庄则是清代晋商在漫川经营金融业的实物例证。队员们仔细考察了钱庄的高墙、小窗、金库等体现安全防卫功能的建筑细节,感受古代商业建筑的智慧。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使用APP系统,对钱庄金库内部这一相对封闭空间的温湿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手机端分析,探讨此类环境对建筑本体的潜在影响。此外,也与周边居民进行了访谈,了解这些商帮会馆建筑承载的商贸文化及其在文旅融合中的价值。
  
  【第五站古塔巍巍,城墙沧桑】
  
  7月17日,团队考察了山阳县标志性古建筑——丰阳塔及部分古城墙遗址。丰阳塔挺拔秀丽,历经风雨,队员们环绕塔基,观察其建筑风格与损毁状况。面对残存的古城墙,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仔细辨认了砖石结构,讨论其历史防御功能与现代保护困境。
  
  【第六站对话文保,溯源历史】
  
  7月18日,实践团返回商州区,在指导老师王育虔、聂满堂老师的带领下,首站拜访商洛市文旅局文物科,与科室负责人及专家进行了座谈,系统了解了商洛市古建筑资源的整体分布、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资金、技术、人才等,以及未来的保护规划。下午,团队先后考察了大云寺和商洛博物馆。在博物馆内,队员们结合前几日实地所见,通过丰富的馆藏文物和史料,深化了对商洛古建筑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理解。技术组在博物馆专业人员指导下,尝试在模拟展陈环境中测试APP系统的烟雾检测模块灵敏度,探讨其在文博场馆消防安全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七站双塔凌云,守护有责】
  
  7月19日,实践团登临商州区的龙山,探访矗立山巅的龙山双塔。双塔东西对峙,气势雄伟,是商州古城的重要地标。队员们克服登山困难,近距离观察塔体砖石结构、层檐特点和风化情况。随后,团队前往商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向一线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实践团此行目的及APP系统的功能,并就古建筑日常巡查、监测技术需求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文物管理中心人员对APP系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同时也给出了测绘距离、阈值、设计成本等宝贵的改进建议。
  
  【第八站城隍庇佑,书院书香】
  
  7月20日,实践团前往商州区城隍庙遗址,在馆长的陪同下进行了参观,馆长就城隍庙修缮及壁画的保护进行了讲解。随后,城隍庙资深讲解员刘爷爷为团队成员讲解了城隍庙的历史及自身参与的古建保护工作。下午,实践团前往了商山书院(现商州中学校旧址)进行了参观。此次走访不仅让团队切身感受到商洛市为保护古建筑所做的持续努力,也深刻领略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九站丹江帆影,会馆雄风】
  
  7月21日,实践团抵达丹凤县,首站参观被誉为“水陆码头活化石”的船帮会馆,又称明王宫或平浪宫。这座由清代船工集资修建的会馆,将北方建筑的大气与南方建筑的灵秀巧妙融合,尤其是其华丽精美的砖雕和木雕令人叹为观止。队员们仔细研究了会馆与丹江河道的地理关系,体会古代工匠利用自然、顺应环境的智慧。技术组在会馆戏楼等核心区域部署了APP系统的震动检测模块,模拟评估人流密集或活动举办时对古建筑结构可能产生的振动影响,并将数据实时回传分析。
  
  下午,实践团前往二郎庙进行调研,重点调研了社区如何依托传统庙宇空间举办描绘等文化活动,传承地方民俗,并以此凝聚社区力量、带动旅游消费。队员们观察记录了二郎庙建筑现状和使用痕迹,同时在庙宇的香火集中区域附近,有针对性地测试了APP系统烟雾检测模块在复杂烟气环境下的工作性能与报警阈值设定的合理性,确保其既能有效预警真实火情,又能避免日常香火产生的误报。
  
  【第十站棣花寻踪,驿路新篇】
  
  7月22日,团队深入贾平凹笔下的人文故地——棣花古镇。队员们漫步于清风老街,探访了宋金边城、二郎庙等历史遗迹,感受浓厚的文学氛围与现代旅游开发的活力。重点考察了修复后的棣花驿,了解其作为古代驿站的历史功能及现今的文旅定位。团队成员广泛接触游客和经营者,调研古镇文旅开发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实际带动效果。技术组在古镇内选择了几处代表性古建筑,如老宅、驿站大堂等,使用APP系统进行周期性温湿度数据采集,对比不同功能空间的环境差异,为精细化保护提供参考。
  
  【第十一站文庙儒风,古塔玄机】
  
  7月23日,团队转战洛南县,首先参观了洛南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文庙大成殿庄严肃穆,戟门、棂星门等建筑保存较好。队员们详细记录了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拱形制和彩绘纹饰,分析其建筑艺术价值。下午探访了造型独特的八卦塔,围绕其建筑特色和象征意义展开调研,并使用APP对塔体进行了基础测绘和环境监测。
  
  【第十二站字圣故里,飞阁流丹】
  
  7月24日,实践收官之行来到洛南县仓颉园和云燕楼。在仓颉园,队员们怀着敬意探寻汉字起源的文化圣地,感受“字圣”仓颉的伟大贡献,理解文化遗产对地方认同感塑造的重要性。云燕楼则以其精巧的设计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团队成员聚焦于仓颉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教育功能发挥,对附近居民及游客进行了访谈了解。
  
  三、实践感悟
  
  王艺涵:作为团队负责人,这次实践让我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洛南文庙的大成殿前,当我看到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精美的彩绘藻井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与当地文保员的对话——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些古建。这让我意识到,古建保护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我们研发的APP系统只是工具,真正的保护力量来自于人们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未来,我计划将审计专业知识运用到文物保护资金监管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专业力量。
  
  王硕哲:科技是古建保护强大的助推器,但人文关怀才是根本动力。商洛当地文保员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老工匠“机器测不出木头里的故事”的感慨,以及居民口述历史的鲜活记忆,都时刻警醒我:技术再先进,其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于文化传承这一核心。真正的“古建新生”,不仅需要科技手段解决“建筑破损”的物质问题,更要依靠一代代人的敬畏与热爱,去弥合“人文断层”,让冰冷的建筑数据承载起有温度的故事与精神。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技术开发中,始终将人的因素、文化的情感置于首位,实现科技工具性与人文目的性的深度融合。
  
  朱梦琦:在漫川古镇的双戏楼上,我们听文保员讲述了曾经戏楼演出的故事。当他们用沧桑的嗓音唱起传统剧目时,斑驳的戏台仿佛重现昔日繁华。这种鲜活的文化传承让我明白,古建筑保护不能只停留在“修旧如旧”的物质层面。回校后,我立即联系了学校学生会,计划将戏剧引入校园文化展示中。审计专业出身的我,还特别关注到古镇旅游收入的分配问题,这为我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宝贵案例。
  
  张皓植:负责访谈工作的过程中,一个细节让我久久难忘:在船帮会馆,80岁的李奶奶仍清楚记得儿时听父辈讲述的船帮故事。但当问及年轻人时,大多数人却对这些历史知之甚少。这种代际记忆断层让我意识到,古建保护中的“人文断层”比“建筑破损”更值得警惕。我建议在APP中加入“口述历史”功能,用数字化手段保存这些鲜活记忆。这也让我反思:审计工作不仅要关注数字,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人文价值。
  
  王嘉剑:作为团队中的“艺术担当”,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临摹四皓祠的砖雕纹样。当笔尖勾勒出那些精美图案时,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匠心独运”。但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传统工艺正在失传。在文旅局座谈时,我提出了“非遗工坊+高校艺术专业”的传承模式,得到当地部门的积极回应。这次实践让我确信:艺术专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守护文明的火种。
  
  刘馨蕊:透过镜头,我捕捉到了许多感人瞬间:文保员抚摸古墙时颤抖的手、老工匠修复木雕时专注的眼神、孩子们在古戏台上奔跑的笑脸。这些画面让我明白,古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们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我计划用影像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摄影者,我不再只是记录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宦鼎慰:此次商洛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古建筑的深度探访,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与责任担当课。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深刻认识到:守护中华文脉,青年责无旁贷。面对古建保护中资金短缺、人才断层、技术瓶颈等现实困境,如文保员待遇微薄、传统工艺濒危、防潮除湿等具体技术难题,我们无法袖手旁观。未来,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技术研发、推动文化传播、关注制度设计,将个人专业所长与国家文化传承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在守护民族根脉、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使命与担当。
  
  团队名称:“古建新生,文脉长流”社会实践团
  指导教师:王育虔、聂满堂
  联系人:王艺涵
    来源:王艺涵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