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越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探寻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越脉相承”兰州大学越剧调研团队于7月初奔赴浙江杭州、绍兴、台州等地,开展为期14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跨越2000公里,走访高校、专业剧团,深入群众,通过访谈、观摩、实践等方式,为越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在盛夏七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越剧文化之旅。
走进高校:越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探索
团队首站来到浙江大学,与浙江大学学生越剧社社长展开交流。成员们了解到,社团通过开设化妆会、赏戏会、折子戏专场和大戏专场等方式,展现出越剧艺术本身的魅力,让更多的同学从围观到主动参与,逐渐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社团还安排了内训,给新社员一个学期的训练时间,由专门的越剧老师进行授课。这不仅促进高校间越剧文化的交流互鉴,还有助于共同探索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在浙江大学越剧社活动室体验越剧水袖功法。李文彬 摄
图为团队队长潘佳怡采访浙江大学越剧社社长。李文彬 摄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探寻最美艺校的发展之路。校园内弥漫着浓郁的越剧氛围,一批兼具扎实功底和创新思维的越剧新人正茁壮成长,肩负着越剧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在嵊州市高级中学,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短视频平台成为越剧传播的新阵地,不少学生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观看越剧作品,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以更轻松的方式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
图为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蒋霞老师带团队成员参观校史馆。李文彬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嵊州市高级中学进行越剧宣讲并发放越剧调查问卷。李文彬 摄
对话剧团:专业院团的坚守与创新
实践前期,团队探访对象主要以国营院团为主,通过与其进行对话,感悟专业院团的坚守与创新。7月1日下午,团队走访杭州越剧院,近距离观看了温珊珊老师表演的《心比天高·焚书》唱段。演员队副队长朱健健表示,杭州越剧院坚持下乡演出和社区公益演出,响应国家“文化惠民”政策。在创新方面,朱老师强调:“越剧创新应当是一种‘守正创新’,不能亦步亦趋地追随市场。”剧团还尝试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融合,在多元并包中走守正创新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杭州越剧院排练厅观看温珊珊老师表演。李文彬 摄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朱健健老师。王梦娴 摄
7月3日上午,团队来到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参观展览馆内珍贵的戏服、饰品和照片,从《五女拜寿》到《枫叶如花》,深刻感受越剧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深厚底蕴。章老师在访谈中剖析了越剧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具有剧团特色的“破局之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章老师。李文彬 摄
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戏剧梅花奖得主陈飞、吴素英等艺术家与团队共话越剧传承。陈飞老师回溯了剧团自1986年确立的“文武兼备”之路,强调演员需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剧团独创“传帮带”机制,并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生,赓续越剧薪火。创新方面,绍百将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本土化为《马龙将军》,并创排《云水渡》等新编戏,呼应现代审美。
图为团队成员与梅花奖得主陈飞、吴素英、张琳及青年演员代表围绕越剧守正创新展开深度对话。王梦娴 摄
在台州,团队深入民营剧团,探访临海市桔香越剧团、台州市孟孟越剧团等民营剧团,并发放500把公益文创扇,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还见证了演员们在乡土间的滚烫坚守,不少演员表示:“汗像下雨一样,但在民营剧团工作的这些年里,早就习惯了。”疫情期间,民营剧团尝试通过新媒体直播寻找新的传播载体,意外催生了新契机,但演员们始终强调:“创新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越剧的嵊州话念白、流派唱腔不能丢。”
图为团队成员在乡间演出现场免费发放团队文创扇。王梦娴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临海市桔香越剧团演员。李文彬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后台采访临海市桔香越剧团演员。李文彬 摄
团队还深入湖州市越剧三团,追寻乡土足迹中的文化认同,见证了“路头戏”在乡间的生命力。团长坦言:“环境很艰苦,但阻挡不了我们对越剧的热爱。”后台的生活空间简陋,但演员们依然全情投入,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这份执着,让团队对民间艺术工作者肃然起敬。
图为团队成员在湖州三团后台采访演员。庞雅媛 摄
深入群众:越剧的民间土壤与当代接受度
除了专业机构,团队还走进杭州、绍兴、台州的社区和公园,与普通市民交流。在西湖景区黄龙越(杭)剧团,团队遇到了一群忠实的越剧观众,平均年龄超过60岁,在戏台下看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一位老爷爷笑着说“我们爱越剧爱了一辈子,现在年轻人能来,我们特别高兴。”
图为团队成员在黄龙(杭)越剧团与戏迷交流。李文彬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阿小越剧团与戏迷交流。王梦娴 摄
团队成员在社区、街头等多处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外地游客对越剧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知道但了解较少”的阶段,而本地年轻人则更多通过影视剧或网络接触到越剧选段。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喜欢越剧,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成为越剧新的传播阵地。
图为团队成员对观众进行问卷调查。王梦娴 摄
图为团队成员对演出附近商家进行问卷调查。王梦娴 摄
在这趟跨越两千公里的文化寻根之旅中,“越脉相承”调研团队见证了越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从西湖畔的专业剧场到乡野间的临时戏台,从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越剧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这朵诞生于江南水乡的艺术之花,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小越剧团合影。王梦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