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四年深耕助振兴!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书写青春振兴答卷

  自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启动以来,广袤乡村迎来发展新机遇。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响应号召,连续四年扎根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以青春之力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赋能,从教育帮扶到基层治理,实践团的足迹与“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同频共振,在2025年交出了一份更具深度的“青春答卷”。
  
  图1 心连壮瑶实践团与桂联村首次见面会(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教育筑基:从文化启蒙到五育融合,厚植乡土根脉
  “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让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实践团四年来始终将支教作为扎根乡村的“根系工程”,从最初的文化启蒙逐步升级为“五育融合”的特色教育体系。2022年,队员以红色文化课程点燃爱国火种,通过话剧演绎江姐、邓稼先等先辈故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2023年融入壮瑶文化元素,开展“绿水青山伴我行”绘本课程与“科学实验解奥秘”实践活动;2024年围绕“六爱”主题,带领学生共绘“十米家乡连廊画”,强化家乡认同。“百千万工程”的春风拂过乡野,让乡村教育的沃土愈发丰饶。实践团四载深耕其间,将支教化作扎向大地的“根系工程”,从最初点亮童智的星火,渐次铺展为“五育融合”的多彩画卷。
  
  图2 2023年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家乡拼贴画大合影(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
  图3 2024年实践团成员开展绘制人生明信片课程(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今年,支教课程更聚焦时代需求与在地特色。实践团成员结合连山醒狮非遗文化,开设“狮头制作”艺术课,让孩子们在扎骨架、绘纹样中触摸民族文化;挖掘本地红色历史,组织“唱红歌、诵红诗”活动,唤醒红色基因;引入AI科普内容,引导学生设计简易科学实验,解析物理化学原理。超40个课时的特色课程不仅拓宽了乡村孩子的视野,更播下了“传承文化、建设家乡”的种子。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我们教孩子们认识世界,而他们让我们读懂了乡土的力量。”
  
  图4 2025年实践团成员开展爱国教育宣讲(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产业赋能:从资源挖掘到品牌打造,激活乡土经济
  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抓手,实践团四年来持续探索桂联村特色产业的“破圈之路”。2022年,队员们走访百果园,整理数十种水果的“百科全书”,手绘卡通地图便利游客观光;2023年为紫苏、香水柠檬等土特产设计包装、拍摄宣传视频;2024年聚焦“三地活化”项目,调研闲置土地治理与村企合作模式,形成15万字访谈资料。
  今年,实践团针对连山大米、连州菜心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故事”助农模式,累计直播40余小时,吸引4200余人观看,直接拓宽销售渠道;除此之外,队员还深入挖掘福堂白切鸭、大汤糍等非遗美食的文化内涵,制作系列宣传片,让“乡味”跨越山海;融合壮瑶纹样与自然景观,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和文旅路线地图,将乡土风情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图5 2023年实践团成员参观桂联生态百果园(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图6 2025年实践团成员在直播间介绍香韭菜(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图7 2025年实践团成员为桂联村设计的文旅地图(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文化传承:从记录保护到活态传播,延续民族文脉
  在“百千万工程”助推城乡文化融合的浪潮中,实践团四载如一日守护壮瑶文化根脉。成员们探访非遗瑶绣传承人邓俊莺,细细记录刺绣技艺从古老纹样到当代创新的流转脉络。镜头追着舞香火龙的烈焰、伴着过山瑶民歌的清亮,为5项省市级非遗留下鲜活影像,更将老艺人口中的传奇岁月细细梳成口述史。除此之外,成员们还组织起热闹的壮瑶文化游园会,领着孩子们握漆笔绘扇面、披彩衣扮盛装。抛绣球划出欢快弧线,扎染布浸出斑斓云霞。老手艺就这样化作了掌心流转的文创光彩。
  
  图8 2024年实践团成员拜访壮歌乐器传承人(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基层治理:从问题调研到长效助力,提升服务效能
  为响应“百千万工程”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要求,实践团四载扎根桂联村,持续为乡村治理贡献青春智慧。2022年,成员们踏遍村巷调研乡村医生现状,让智慧公卫政策如春雨般落地生根;2023年,成员们手把手开展办公技能培训,编写的《晨小曦基础办公技能手册》成了村委干部的“手边宝”;2024年,“三地活化”调研报告新鲜出炉,为闲置土地利用点亮新思路。在今年,实践团带着暖意探访村中“五保户”与困难家庭。成员们深入困难村民家中,递上慰问物资,与村民促膝长谈。家长里短间,摸清了变故致困者的难处、久病缠身者的苦楚、空巢留守者的孤寂。这份帮扶不止于物资暖心,更着力于精神鼓劲,让爱心凝聚力量,让暖意流进每个困难村民的心田。
  
  图9 2025年实践团成员向困难家庭送上生活必需品(心连壮瑶实践团摄)
  
  四年时光,足以让梯田里的稻穗历经四度丰收,也足以让桂联村在“百千万工程”与实践团的共同助力下,从僻静村寨蜕变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活力乡村。心连壮瑶实践团与桂联村的故事,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更是“百千万工程”中无数振兴故事的生动缩影。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