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广西师范大学“乡聚合力”实践团赴南宁市隆安县那重村,围绕“乡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机制”这一主题,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系统梳理那重村以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典型经验,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那重村在探索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业理念引导+本土资源激活”的双轮驱动模式。实践团成员走访多个自然屯,与村两委干部、志愿者骨干及普通村民进行广泛交流,发现该村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与使用。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重点吸纳返乡大学生、基层党员、乡贤等群体,组建了一支有活力、懂乡情、愿奉献的志愿服务队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为村中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开展兴趣课堂,并定期走访留守老人,切实回应“一老一小”现实需求,显著增强了村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与参与。

与此同时,那重村充分发挥乡土熟人社会的情感联结功能。村民依托地缘、亲缘关系,自发组建多种形式的互助小组。农忙时节协作生产、留守家庭互帮照应,已成为当地常见场景。这种源于传统乡土文化的互助行为,不仅降低了组织成本,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成为乡村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基于实地调研,实践团总结出那重村经验对构建可持续乡村志愿服务体系的三点启示:一是要注重本土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返乡青年、老党员、乡贤等群体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二是应构建“村委引导—社会组织赋能—村民主动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服务匹配效率和资源整合能力;三是需深化志愿服务与乡村文化、群众需求的融合,使志愿服务真正扎根于乡土,服务于民生。
那重村的实践表明,激发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核心。推广“那重经验”,不仅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基层样本。广西师范大学“乡聚合力”实践团将继续跟踪调研,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