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爱在桑榆,微光成矩"--特殊群体关爱与志愿服务行动

青春助行:数字暖桑榆,童趣润新芽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微光成炬”实践小队赴多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下旬,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微光成炬”实践小队分赴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河南省罗山县东铺镇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数字助老”和“教育帮扶”为核心内容,致力于帮助乡村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乡村儿童拓展成长视野,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银发课堂:牵起老人的“科技手”
实践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不少乡村老人虽拥有智能手机,但多因操作困难,仅当作“老年机”使用。为切实帮助老人融入数字生活,队员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分解操作步骤,将“点击”解释为“手指轻轻点一下”,把“长按”转化为“按住屏幕不松手”,一步步引导老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方法。
 
六十岁的李爷爷独自居住在村中,儿女常年在外。每次视频通话都由子女发起,他只能被动接听。“以前觉得自己落后了,连摄像头都不会开,心里挺难受的”,李爷爷说道。在智能手机教学课堂上,志愿者小赵注意到他的无措,主动坐到身边,将微信视频通话分解为“打开微信—找到女儿—点开摄像头”三个步骤,采用“手把手”教学方式反复练习。终于,李爷爷第一次成功主动拨出视频电话。当屏幕那端出现外孙的笑容,他声音颤抖地说:“现在终于能跟你们‘面对面’说话,心里踏实多了!”
 
为巩固老人们的学习成果,实践队还专门编制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以大字印刷和手绘图示标注关键步骤,方便老人随时查阅。同时,队员们设计多种生活化场景——如“发红包”“用地图导航”等,通过情景模拟增强老人们的记忆与应用能力。每一点进步,都是老年人与数字时代的一次温暖相拥。
 
(图为志愿者小赵为李爷爷讲解手机使用。赵天豪 供图)
 
童心港湾:浇灌孩子的“梦想苗”
在关注老年人的同时,实践队也将教育帮扶的焦点投向乡村儿童。面对课外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设计了一系列融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趣味课程,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热爱。
 
诗词课上,志愿者以白居易《暮江吟》、杜甫《春夜喜雨》等经典诗作为素材,通过情景故事、水墨动画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们沉浸式体验诗词意境,实现与千年文化的共鸣。心理课堂则借助“情绪小怪兽”卡片和“烦恼漂流瓶”等游戏,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表达心声。在“被同学嘲笑怎么办”等情景模拟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以积极方式面对成长困惑,原本羞涩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图为实践小队为孩子们授课。孙禹贺 供图)
 
双向成长: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乡村带去了切实的改变,也成为青年志愿者自我锤炼、收获成长的重要平台。队员们在一线服务中提升了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数字助老,帮助老人摆脱“科技孤岛”,架起亲情的桥梁;教育帮扶,则为乡村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播下梦想的种子。这场“三下乡”,不仅是青春的付出,更是与乡土中国的深度对话——青年以微光点亮乡村,乡村以厚重滋养青春。老人成功视频通话时眼角的泪光,孩子谈论梦想时发亮的眼眸,都是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瞬间。
 
通讯员:赵天豪
 
    来源:赵天豪/"微光炬成”实践小队/兰州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我们的推普日记:话筒下的乡村与乡音
  •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
  • 08-22 关注:0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