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30日,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队深入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对里下河地区代表村落——东罗村与陈杨村展开进行了深度走访与调研。
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东罗村探索出一条“名企引领+文化赋能+四季运营”的特色乡村振兴新道路,为实践团提供了观察新时代传统村落转型的绝佳样本。实践团跟随合陈镇党委副书记孔兴新走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改建的村部办公楼、整洁的巷道、新建的农民健身广场和桥梁驳岸,无不诉说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东罗大礼堂傍湖而建,红色的墙体诉说着历史的文脉;村民食堂特供河鲜美食,凝聚“舌尖上的乡愁”;咖啡书屋建在青砖黛瓦间,古朴韵致与时尚气息相映成趣。实践团了解到,近年来,东罗村采用“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将东罗大礼堂这座历史建筑改造为集农耕展览、网红打卡、乡村直播于一体的文旅枢纽,同时依托千垛水乡资源,打造了啤酒龙虾嘉年华、菜花节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品牌效应显著,社会总产值稳步提升。“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东罗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与东罗村相比,毗邻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徐马荒原生态湿地的陈杨村,则展现了在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队精准帮扶下的“后来居上”与创新突破。团队从孔书记处了解到,陈杨村水域面积占比超40%,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队帮扶下,以“陈杨螺蛳”为核心开辟特色产业赛道,调研中,团队了解到螺蛳产业不仅延伸出食用、药用、饲料用等多重价值,更通过“鱼乐湾”无动力亲子乐园实现三产联动。
穿越滨水步道来到硬铮馆,这里陈列着陈杨村的振兴发展史。玻璃柜里的粮票、钱币和磁带、煤油灯等老物件一下子将大家拉回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之中。孔书记望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道:“由于这里水域面积较广,当时堤坝工程还没有完善好,下雨涨水特别快,我印象中有一年暑假回来,水漫到胸口。”曾经的“洪灾”变成如今的千垛水乡文化,真正诠释了“铁打的茭荡乡,钢铸的杨家庄”的“硬铮精神”。实践团成员无一不被这种坚韧精神所震撼,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水上特色民宿并在这里品尝了陈杨村农家特色菜品,非遗美食藕虾,特色陈杨螺狮,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尝到陈杨村的发展变迁,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与美好。
陈杨村依托“水韵生态”为本底,创新打造“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的三维运营模式,延伸出以“硬铮精神”为内核支柱,以水上民宿集群为空间载体,以“螺蛳宴”等在地餐饮为味觉名片的特色产业体系,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功探索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新路径。
当夕阳为干垛镇的水网镀上金辉,实践团成员不禁思考和讨论,东罗村以“古村活化”之策实现精致运营,陈杨村凭“硬铮破局”之举达成产业突围,两者的发展之路恰似乡村振兴的两种辩证解法,而贯穿其中的共同密码,正是因地制宜的"乡土智慧":不是推翻以往的道路,而是在唤醒乡村底色的基础上实现新路拓展,共同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画卷。未来,实践团将系统总结东罗、陈杨两村的成功经验与深刻启示,聚焦“乡土智慧”的挖掘与传播,并结合专业所学,通过深度报道、学术研究、创意策划等方式,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为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贡献青年学子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