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垃圾分类青年行,绿色环保勇担当

垃圾分类青年行,绿色环保勇担当
         6月27日,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6名学生组安徽大学学子深入新麓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调研:青春力量助力基层绿色治理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合肥市新麓社区,围绕"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专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探索高校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青年智慧和建议。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陈玢娴摄
     系统调研:从末端处理到源头分类

         6月27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小庙有机资源处理中心,开启调研第一站。该中心是合肥市最大的厨余垃圾处理基地,日均处理能力达600吨。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实地考察了垃圾处理的完整流程。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干式+湿式"协同厌氧技术的原理和优势,演示了智慧云管理系统如何实时监控垃圾处理各环节。"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可以精准掌握每批垃圾的处理效率和资源化产出。"技术人员表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技术人员交谈。陈玢娴摄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企业代表与队员们深入交流了当前垃圾分类面临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居民前端分类意识不足,"企业负责人指出,"约有30%的垃圾因分类不准确而需要重新分拣,这不仅增加了处理成本,也降低了资源化效率。"他表示,希望政府、市场和社区能够形成合力,建立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

 深入社区:倾听民声收集民意

         6月30日,团队深入新麓社区,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新麓社区是合肥市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自2020年起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现已建成10余个定时定点投放站。队员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走访了不同区域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与劝导员、分拣员和社区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第一小组在社区中心区域的投放点观察到,尽管设置了明显的分类标识,但仍有不少居民将垃圾混投。"我们每天都要进行二次分拣,"一位分拣员表示,"大约70%的垃圾需要重新分类。"第二小组在走访较偏远的投放点时发现,由于位置不便,这些点的使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第三小组则重点走访了社区内的年轻家庭,发现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年轻人很难按时投放垃圾。


图为实践队成员实地调研。陈玢娴摄
问题诊断:多维度把脉垃圾分类难点

         通过深入调研,团队梳理出当前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多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居民分类意识参差不齐。调研数据显示,社区内35-55岁的中年群体参与度最高,达到65%;而25-35岁的年轻群体参与度仅为32%。"工作太忙,经常错过投放时间,"一位年轻上班族表示,"有时候加班回家,投放点已经关闭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分拣员交流。陈玢娴摄
         其次是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团队绘制了社区投放点分布图,发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心区域每个投放点服务300-400户居民,而边缘区域每个点要服务600-700户居民。"我们这边投放点太少,要走十多分钟才能到,"一位住在社区边缘的居民抱怨道。

         此外,团队还发现激励措施不足、宣传方式单一等问题。多数居民表示,现有的宣传材料过于形式化,缺乏吸引力;激励机制也较为单一,难以持续调动居民积极性。
 
实践收获:在调研中成长,在服务中担当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理解,也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之前只是在课本上学到社会治理理论,这次真正走到实践中,才发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队员感慨道。

         团队指导老师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既服务了社区,也提升了自身能力。这种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此次调研不仅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治理现实问题的理解,也提升了实践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队员们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为社区垃圾分类和绿色治理贡献青春智慧,展现新时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解莹雪王杨园熙)
    来源:解莹雪/王杨园熙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