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春力量传递科学温度,湖汽“源和”团队带你走进趣味电池

  从生活走进教育

  当80%的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60%的孩子从未听过电池安全课、42%的学生用非原装充电器给手机“续命”,这组来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团队的调研数据,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日常里被漠视的安全褶皱。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习焉不察的风险:一节随手丢弃的废电池,可能在土壤里释放重金属,悄悄污染一方水源;一次未加提醒的拆电池行为,或许让孩子指尖沾染上腐蚀性液体;一个廉价的非原装充电器,正暗暗积蓄着短路起火的能量。更令人揪心的是,多数人对这些隐患“不以为意”——就像那位边择菜边说“废电池随便扔”的阿姨,眼里的淡然,恰是危险的温床。
  但“源和”团队的选择,让这份沉重有了轻盈的注脚。他们没有止步于数据的冰冷,而是带着66份问卷里的焦虑,转身走进托管班。把电化学原理变成“电子小精灵的故事”,把回收规范藏进动画短片,让安全守则从课本文字,变成孩子笔下“不能弄疼小精灵”的画。他们懂,改变认知的最好方式,不是说教,而是让知识带着温度落地——就像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记住18650电池尺寸时眼里的光,比任何标语都有力量。
  
  (“源和”对于电池回收进行采访调研,陈弈文摄)

  当“电子小精灵”撞进孩子的眼睛

  7月6日清晨的园博社区,托管班的50多个孩子比往常早到了半小时。活动室的桌椅被摆成环形,最前排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往讲台上瞅,那里堆着五颜六色的电池:纽扣状的、5号的、7号的,还有一节外壳印着“18650”的锂电池,像个矮胖的小柱子。团队里负责主讲的张同学攥着粉笔的手心微微出汗,她昨晚改PPT到凌晨三点,把“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句话,改成了“电子小精灵排队跑步,就能让玩具动起来”。
  
  (学府社区的电池科普课堂,陈俊杰摄)
  “大家看这个纽扣电池,”她举起教具时,前排的孩子发出一阵小声的惊叹,“它里面住着好多会跑会跳的电子小精灵,它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才能让你们的芭比娃娃眨眼睛、机器人走路哦。”她边说边点开动态PPT,画面里的卡通电子小人正排着队往前冲,身后拖着一串亮晶晶的“电流尾巴”。坐在第三排的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那它们会累吗?”张同学愣了愣,随即笑了:“当然会呀,所以电池没电的时候,就是小精灵们要休息啦——这时候我们就得给它们找‘新家’,不能随便丢哦。”
  那天的“有奖问答”环节,像一场热闹的小庆典。团队提前准备了印有安全标语的小笔记本当奖品,刚问出“家里遥控器用的是几号电池”,后排一个穿蓝色T恤的男生就“嗖”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蹭出轻响:“5号和7号!我妈妈上周买电池时,我帮她数过!”他回答时脸涨得通红,接过奖品时指尖都在颤。轮到问“18650电池的尺寸”,全场安静了几秒,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举手,声音细得像蚊子哼:“是……直径18毫米,长度65毫米吗?”张同学走过去,蹲下来和她平视:“说得对呀,你看得真认真。”小姑娘接过笔记本时,偷偷把脸埋进了本子里,耳尖却红得发亮。

  (在黄陂龙潭青少年空间宣讲电池隐患,陈弈文摄)
  要说我们有了什么收获,或许就像那些被阳光照亮的纽扣电池,渺小,却足够明亮。而“源和”团队的年轻人知道,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束光一直亮下去,照亮更多被忽视的褶皱,直到每个角落都能听见:科学与责任,正在生活里轻轻生长;也或许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最珍贵的价值:它不仅揭示了问题,更催生了行动。当孩子们举着安全手册提醒家长“别乱扔电池”,当社区里响起“小小安全员”奶声奶气的劝导,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某份文件里的条文,而是每个普通人举手投足间的自觉。而这群年轻人用热忱播下的种子,终会在更多人心间发芽,让那些被忽视的褶皱,慢慢被生活的暖意熨平。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锂电池产业调研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