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下乡推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025年7月4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鞍山村实践活动,开展了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的三下乡活动。团队通过视频录制、直播教学、互动课堂等形式,将语言文化服务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注:毕节工职院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实践队在海子街镇安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队员供图)
晨光行动:视频记录推广初心
实践队成员,在鞍山村文化广场开始录制普通话推广视频。成员们以“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为主题,通过情景对话、绕口令挑战等形式,展示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希望用年轻人的视角制作接地气的视频,让村民感受到普通话的实用性。”队长介绍道。
在当地村民带领下,7名队员徒步前往鞍山村水井源头。山路蜿蜒间,队员们一边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一边向村民了解水源保护情况。抵达源头后,团队拍摄了水资源保护宣传视频,以“清澈水源需呵护,文明用语同传承”为核心,呼吁村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升语言文明素养。此外,队员们还通过vlog形式记录团队协作爬山、取景拍摄的全过程,用镜头定格青春奉献的瞬间。
云端联动:直播赋能语言教学
团队开启“普通话云端课堂”抖音直播。队员化身主播,以“拼音字母的奇妙世界”为主题,通过“声母韵母手势操”“日常词汇拼音接龙”等互动环节,将a、o、e等基础拼音知识与方言对比教学。直播间内,有村民留言:“原来‘水井’的普通话发音要注意后鼻音!”直播过程中,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20余人,虽然现在人很少,但是队员们相信肯定会有越来越多人支持观看直播教学。
直播间隙,团队开展手工奖品制作活动。队员们用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就地取材制作了村民都会用到的草帽和手提袋,每一件手工艺品都融入了拼音元素与乡村特色。

(图注:三位身着统一服装的实践队员,头戴色彩缤纷、创意绘制的草帽,青春洋溢 队员供图)
夜话乡音:课堂互动点燃学习热情
借助当地村民的人脉资源,实践队邀请到20左右余位村民参与普通话夜校课堂。团队精心挑选“水井”“海子街”“咯吱窝”等与生活、地名、身体部位相关的词语,通过“实物展示+情景模拟”教学,村民们都很积极,尽管发音略带乡音,却赢得了全场掌声。

(图注:实践队队员在白板前开展知识宣讲,围绕人体健康等内容为村民科普 队员供图)
为激励学习热情,团队将手工奖品颁发给积极参与的村民。课堂尾声,队员们与村民共同拍摄趣味视频,大家齐跳广播体操,用“一二三四”的标准发音和整齐动作,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结束语: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以“语言+文化+生态”为切入点,通过“视频先导—直播教学—课堂深化—互动留存”的闭环模式,让普通话学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正如队员所说:“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教发音,更是搭建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桥梁。”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活动,让文明乡音传得更远、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