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郑州大学“乐韵抚心怀,仁晖沐晚晴”实践队为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聚焦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痛点,深入河南省商城县、罗山县、光山县等地的多家养老机构及政府部门,开展以“探索中式音乐康养服务体系、赋能老龄化社会治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7月16日,实践队首站抵达商城县,分赴当地养老院及医保局开展活动。在商城县幸福康养中心,队员们搬来小马扎围坐在树荫下,逐一向老人发放问卷。86岁的王大爷视力模糊,队员许芷妍便逐题念出选项,当问到“最想听的戏曲”时,老人突然提高声音:“《打金枝》!年轻时跟老伴儿在戏台底下听过三回!”除问卷外,队员们还与几位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详细记录他们对音乐的记忆与需求。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老人中近三成存在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超四成社交范围狭窄,绝大多数对豫剧、民族器乐等中式音乐有亲近感。“很多老人提到,《朝阳沟》选段能唤起田间劳作记忆。”实践队队长雷迟说。
基于调研结果,队员们开展“五音养五脏”主题活动。播放《阳春白雪》商音时,队员李知潼介绍:“这是对应肺脏的音调,可以跟着节奏深呼吸。”76岁的周大爷随之抬手吸气。《姑苏行》笛音响起时,队员们用手绘五脏对应图引导老人互动。活动后,队员们向老人发放标注“安神”“解郁”功效的曲目清单,附本地电台戏曲节目时段。
图为实践队在与老人交流传统乐曲 陈泓吉摄
当日下午,外联组队员与商城县医保局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围绕“音乐康养服务与医保政策衔接”展开探讨。双方初步达成协作意向,计划后续共同推动音乐康养服务在社区的常态化落地。
图为实践队在与商城医保局工作人员交流 刘明昊摄
商城县活动收尾前,实践队探访“八月桂花遍地开”主题文化广场。讲解员介绍:“1929年这首歌诞生于商城县,由本地民歌调改编,曾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广泛传唱。”队员们发现,此前教老人哼唱的版本与革命时期旋律一脉相承,每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队员吴限在日记中写下,乡音是红色文化的活载体。
图为实践队参观商城县“八月桂花遍地开”主题文化广场纪念碑 王莺晓摄
7月20日,实践队到光山县乡村。在砖桥镇敬老院,队员们搭起简易舞台,邀请皮影戏艺人同台演唱《小二黑结婚》,队员们配合着打节拍,72岁的李秀莲起身参与:“我也会两句!”队员们观察到,农村老人对融入方言的曲调反映热烈。
图为实践队在前往乡村路途中并与工作人员交流 王鸣乐摄
当日下午,实践队与光山县民政局及三位村支书召开交流会,分享调研成果。光山县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村里老人多,这种模式成本低可推广,民政局会将曲目清单和活动方案发至各敬老院。
7月28日,实践队在罗山县街道与社区开展集中服务。在罗山县党群服务中心内,队员们组织“戏曲互动”“红歌联唱”等活动。81岁的退休教师王德明示范《穆桂英挂帅》亮相动作:“手要这样,像端着千斤重担。”几位老人模仿引发笑声。“红歌联唱”中,老人分两组比拼《南泥湾》合唱。“有位老人说,这辈子没上过舞台,今天才算真正唱了回歌。”队员汪心兰回忆。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更坚定了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决心。未来,团队将持续完善中式音乐康养体系,推动成果转化,号召更多青年加入老龄服务行列,用青春力量守护“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