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学子武夷山间追寻领袖足迹,感悟“国之大者”的青春实践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时的殷殷嘱托,如春风播撒在这片丹山碧水间。近日,福建农林大学赴武夷山国家公园“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实践队踏上同一条山径,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用脚步丈量热土,以青春视角探寻总书记擘画的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图景如何落地生根。
一片叶子的重量:三茶统筹里的振兴
实践队首站便扎进茶香氤氲的核心产区。在桐木村的骏德茶厂与正山堂茶业,队员们目睹了红茶古法的匠心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揉捻间散发出的茶香,不仅是技艺的芬芳,更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生动诠释。厂方负责人感慨:“总书记当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如今‘三茶’融合不仅提升了品质,更让茶农们走向了富裕。”队员们随即走访周边茶农,将精心编印的《茶树常见虫害手册》送到田间地头,图文并茂的科普讲解,为茶农增产增收增添了一份来自农林学子的科技助力。
万物共生的课堂:国家公园里的生物图谱
国家公园宣教馆内,队员们在一幅幅生态画卷与珍贵标本前驻足,系统学习武夷山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独特价值。脚步延伸至大竹岚——这个被誉为“昆虫世界基因库”的秘境。白天,队员们跟随带队老师穿行于竹林下,记录植物群落、调查昆虫种类;夜幕降临,一场别开生面的“灯诱”科普在营地旁展开。飞蛾扑向灯幕的瞬间,引发阵阵惊叹。队员们架起设备,现场录制科普短视频,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讲解:“这些看似微小的昆虫,都是生态链不可或缺的环节,保护它们,就是守护武夷山的生命之网!”武夷山的星空下,生物多样性从抽象概念化为触手可及的生命奇迹。
足迹重温:智慧守护与文脉传承的交响
循着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路线,队员们来到武夷山景区智慧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公园各处的生态监测数据——森林覆盖、水质变化、游客分布尽在掌握。“‘生态保护第一’是立园之本,”讲解员指着一处实时预警画面说,“这套智慧系统,让保护更精准、更高效。”
在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朱子园,队员们沉浸于“涵养正道、启迪思想”的理学精髓,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深沉力量。行程终点落在科技赋能生态种植的典范——燕子窠生态茶园。听着科技特派员讲述大豆套种、精准施肥等实现生态治理,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总书记在此提出的“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的深远意义。绿意盎然的茶园,成为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理念最鲜活的注脚。
青山回响:青春与时代的共鸣
四天的实践行程,让队员们收获满满。深入大竹岚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使队员们真切理解了生态系统运行的精密与保护的重要性;智慧管理中心的实时监测系统,则生动展现了“生态保护第一”背后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强化了作为农林学子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同时,通过对“三茶统筹”理念的实地探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一片小小茶叶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更加明确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广阔乡村、服务地方发展的方向。
这次追寻领袖足迹的实践,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调研笔记,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坚定了将所学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通讯员 姜庭筠、刘灵洁)
三下乡推荐
- 探桑茶产地变迁 品产业升级新篇
-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衿知行队,赴 “中国桑茶之乡” 南充市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桑茶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产业现
- 08-24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