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要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赴武夷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学习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研学、专业调查与科普宣传,亲身感悟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夯实专业本领,勇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青春使命。
实践首站,队员们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学习了国家公园独特的地理区位、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全球意义。
讲解员聚焦“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等主题,生动详实地介绍了武夷山丰富的特有种与珍稀保护物种,深刻阐释了其作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的科学地位与生态价值。队员们结合植物保护专业背景,对馆藏昆虫标本及多样性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就昆虫分类、生态功能及保护现状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大家深切体会到,武夷山这座“自然基因库”是生态文明的生动课堂,守护其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带着研学所得,实践队在专业指导教师带领下,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大竹岚,开展野外昆虫多样性实地调查。
队员们沿着林间小径,灵活运用扫网法、击落法、肉眼观察法等专业调查方法,在林间搜寻、辨识记录,共记录了箭环蝶、榆并脊天牛、角蝉等多种昆虫的灵动身影。
亲历野外调查,实践队队员们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昆虫分类与生态知识,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昆虫多样性监测方法、栖息地保护重要性的专业认知,真切感受到书本理论与鲜活自然相结合的魅力。
三、 灯诱科普点亮生态保护之光
晚7时许,队员们利用驻地环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民宿旁架设专业灯诱布。明亮的灯光瞬间吸引了众多趋光性昆虫,为夜间多样性调查提供了宝贵样本。
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对灯下昆虫进行现场辨认与记录。同时,队员们充分发挥创意和专业技能,分工合作,将观察到的奇妙昆虫世界拍摄制作成生动有趣的科普短视频,并同步发布于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面向公众普及武夷山昆虫知识,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这场别开生面的“夜观课堂”,将专业实践与科普宣教紧密结合,展现了农林学子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此次武夷山国家公园之行,是福建农林大学学子将课堂知识融入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通过系统研学、专业调查和科普创新,队员们深化了生态认知,深刻理解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非凡价值及其保护的重大意义,实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武夷山所见所学所悟带回校园、融入未来,努力成长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讯员 姜庭筠、张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