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子三下乡,重走领袖考察路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学子赴南平市开展“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南平调研的足迹,先后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朱熹园以及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区,探索“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万里茶道起点”和“朱子理学摇篮”的深厚底蕴。他们将课堂所学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智慧赋能:科技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首站,实践队一行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智慧大屏上实时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吸引大家目光,主要分为游憩中心、防火预警、巡护执法、资源监测等模块。
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该中心运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对公园范围内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开展全方位全天候监测。通过智慧管理和绿色发展,武夷山正在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目标,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示范。
实践队员们再度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调研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坚决保护好绿水青山,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通过参观和讨论,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古韵新生:朱子智慧的当代回响
在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实践队员们触摸到另一条生态文脉。“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五十余年,他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当地生态观。”武夷精舍讲解员的介绍,揭示了茶农生态实践背后的文化基因。
队员们发现,茶农对生态保护的共识,正是朱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在“问渠那得清如许”的诗句中,读懂了生态保护“源头活水”的真谛——八百年的文化接力在科技赋能下,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当青年学子的足迹与领袖足迹重叠,朱子故里的绿色故事,正在续写新篇。
科技兴农:生态茶园孕育绿色财富
在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点,实践队员们目睹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丰硕成果。燕子窠讲解员向队员们介绍:“我们在茶园里套种了大豆和油菜,通过大豆根瘤固氮以及大豆和油菜作为绿肥就地掩埋生态种植模式,提高茶叶品质并带动增收,有效的改良了土壤。以此栽培制作的茶品质优异,耐泡且滋味持久。”
这片位于武夷岩茶核心产区的生态茶园,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曾高度肯定这一做法,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一片绿叶带富了一方百姓。燕子窠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刻理解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重要性,认识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看到由一棵棵茶树、一个个茶园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智慧管理中心的电子大屏到朱熹园的理学典籍,再到燕子窠茶园的绿色波浪,实践队员们在行走中完成了一堂生态文明“沉浸课”。青年学子从课堂到田野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实践队坚持把课堂设在田野里,把科研做在大地上,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让每一片绿水青山都焕发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通讯员 刘灵洁 姜庭筠)
三下乡推荐
- 探桑茶产地变迁 品产业升级新篇
-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衿知行队,赴 “中国桑茶之乡” 南充市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桑茶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产业现
- 08-24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