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广西等地酒厂与农村,围绕酒糟资源化利用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企业、田间访谈、技术科普等形式,探寻酿酒废弃物的绿色转化路径,为推动产业循环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中,团队首先聚焦酒糟处理一线。在四川某大型酒厂,成员们实地观察到槽式发酵设备的运作流程——通过50-60℃恒温控制与强制通风,原本需40天的发酵周期缩短至18天,而一旁中小酒厂仍采用露天堆肥,周期长、效率低。“20%稻壳就能让米酒糟含水率从75%降到58%,这种物理预处理技术成本低,特别适合推广!”团队成员在记录实验数据时感叹。针对农户关心的重金属问题,他们还携带简易检测工具,现场演示如何初步筛查酒糟有机肥中的铅、镉含量,普及钝化处理知识。

在广西柑橘种植基地,团队见证了酒糟有机肥的实际效用。种植户王大叔指着果园介绍:“施了200公斤/亩的酒糟肥,3个月后土壤明显变松,今年柑橘糖度比去年高了近15%。”但调研也发现,当地部分粮食种植户反映,酒糟有机肥虽能让水稻亩产提升10%左右,却不如化肥见效快,且缺乏针对不同作物的施用指南。为此,团队结合NY/T 525-2021《有机肥料》标准,整理出“水稻-玉米-果蔬”差异化施肥建议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户。
产业协同中的痛点同样被团队关注。在走访县级中小酒厂时,负责人普遍提及“旺季酒糟堆不下,施肥季又供不上”的时间错配难题,且缺乏与农户的稳定供销渠道。团队随即协助当地酒厂对接3家种植合作社,初步搭建起“酒厂-有机肥厂-农户”的供销联络机制,并向当地政府反馈补贴政策覆盖不足的问题,建议扩大中小微企业扶持范围。

此次社会实践,团队不仅形成了包含技术痛点、农户需求、政策建议的调研报告,还通过线上直播科普酒糟资源化知识,吸引超万名网友关注。“看到酒糟从废弃物变成能养地的有机肥,真切感受到循环经济的价值。”团队队长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踪调研成果落地情况,为酒糟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