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访全省首个5G+智慧盐碱农业园区探寻盐碱地上的“智慧密码”
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泉州市惠安县走马埭村红耀薯乡走马埭实践队,来到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的家兴农场进行参观学习。这个农场是福建省惠安家兴农场全省首个5G+智慧盐碱农业园区,藏着不少盐碱地“变身”的奥秘。
场负责人郑培忠与实践队员见面介绍农场基本情况 黄鸿文摄
家兴农场于2013年成立,农场主郑培忠陆续流转了270亩的盐碱地。在发展初期,农场尝试种植蚕豆、水稻等作物,但效益并不理想。不过,农场没有就此放弃,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开始引种茄果类蔬菜,同时开展盐碱地工程改良。2018年,针对农场部分土地盐渍化加重的问题,专家制定了科学方案,将大水漫灌改为膜下滴灌,还采用夏季揭膜淋雨等方法。此后,农场不断实践推广行业前沿技术,逐渐成为滨海盐碱地改良的样板。
开发盐碱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惠安家兴家庭农场携手中国电信打造的这个全省首个5G+智慧盐碱农业园区,正是在这条路上积极探索的典范。

家兴农场大棚设施 黄鸿文摄
家兴农场通过5G、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搭建起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像一个“智慧大脑”,集中管理着喷滴灌、环流风扇等智能设备。园区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和平台中控,就能实现远程控制,告别了以往繁琐的人工操作。除了这些智慧农业技术,家兴农场在土壤改良和农业模式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土壤改良方面,农场修建了水闸、水渠,埋设暗管,运山地红壤来改土,还采用了盐碱地火龙果盆栽隔盐种植技术、爬地兰生草栽培对抗盐渍法等。在农业模式上,发展果-草-畜(禽)-渔循环农业,比如在果树下养殖鸡、鸭等畜禽,利用果蔬废弃物进行养殖,用水生绿肥净化水体等。
凭借着这些技术和模式,家兴农场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成果。在经济效益上,农场产能大幅提升,火龙果、辣椒、黄瓜等果蔬产量可观,年销售总金额达190多万元,成功扭亏为盈。在社会效益方面,农场成为市家庭农场示范场、省家庭农场示范场等,获批多个重大平台和资质,还辐射带动周边百余名农民增产、增收和增效。在生态效益上,通过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的实施推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肥能力,改善了盐碱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郑培忠为实践队员讲解农场的火龙果栽培技术 黄鸿文摄
家兴农场还有不少特色之处。在果蔬品种上,形成了火龙果、芭乐、西红柿、辣椒等系列盐碱地特色果蔬产品生产格局。农场在农业技术推广上也不遗余力,不仅依托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开展 “设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果园建设与管理” 等多场田间技术培训和观摩会,还开展过泉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为当地农民提升农业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农场推出了采摘等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推动了农旅融合。

队员与负责人进行薯苗赠送 黄鸿文摄
在此次交流活动最后,队员们还与相关负责人交流了种植甘薯的经验,并完成了薯苗赠送仪式。

农场负责人郑培忠与实践队员合影 方浩宇摄
此次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的参观学习,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智慧农业的魅力,也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的强大作用,更了解到一个农场从探索到成功的完整历程。相信这样的“智慧模式”和发展经验,会为更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