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运河沿线民族交融的历史根脉,解码古城徐州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实践密码,8月16至17日,南京财经大学“运河文脉连民心,民族团结共前行”实践团走进徐州,在徐州博物馆溯源文明交融史,于户部山古民居触摸生活融合印记,从回龙窝中见证城脉延续,赴窑湾古镇探寻商贸融通故事,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千年足迹,用调研书写文化传承的青春思考。
博物馆里的文明对话:跨越千年的民族交融见证
“这件汉代错金铜樽,纹饰里既有中原的龙纹,又融入了草原民族的动物造型,太奇妙了!”徐州博物馆“大汉气象”展厅内,实践团成员杨皓然指着展柜中的文物,向同伴兴奋地分享发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沿着历史脉络,探寻徐州作为“五省通衢”的民族交融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到汉代的胡汉风格融合器物,再到隋唐时期的多民族钱币,每一件文物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者”,诉说着徐州作为交通枢纽,各民族在此汇聚、交流、互鉴的往事。
在“古代玉器”展厅,一组清代回族工匠制作的玉饰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些玉器在雕刻技法上延续了汉族传统,却在图案设计上融入了回族喜爱的几何纹样,是民族技艺交融的绝佳例证。”讲解员介绍道。实践团成员凤昱博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民族融合是宏大的历史概念,今天在博物馆里才发现,它就藏在每一件文物的细节里,是不同文化的温柔碰撞。”这场文物之旅,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徐州的历史,正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书写的文明交融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大汉气象”展厅。凤昱博供图
户部山古民居的生活密码:庭院深处的民族团结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走进户部山古民居,刚踏入崔家大院,成员们就被精美的建筑细节吸引。古民居内,崔家大院、蒋家大院等明清建筑错落分布,每一处雕梁画栋都承载着民族融合的生活记忆。在与当地居民张大爷的交流中,团队进一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户部山是徐州的繁华核心,回族商人、汉族工匠、满族官员在此聚居,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相互浸润,逐渐孕育出独特的民居文化。
“您看这扇窗,窗框是汉族传统的缠枝莲雕花样式,窗格却是回族常用的菱形几何图案,这是当年回汉两族工匠联手设计的,既有中原的雅致,又有民族的特色。”张大爷指着一扇古窗介绍时,实践团成员、徐州本地人凤昱博立刻接过话茬,并主动向身旁驻足参观的游客展开讲解。结合自己从小听来的家乡故事,向大家讲述起户部山与戏马台的渊源:“咱们脚下的户部山,自古就是徐州城的制高点,相传项羽曾在此筑台戏马,而旁边这些古民居,不少建筑构件都巧妙融入了楚汉文化元素,比如门楣上的‘马’形浮雕,就和戏马台的历史传说遥相呼应。”游客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提问,杨皓然还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拍摄的戏马台老照片,将古民居的建筑文化与徐州历史串联讲解,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脉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游客介绍历史故事。杨皓然供图
回龙窝与城墙博物馆的城脉传承:砖石间的民族守护
8月17日,实践团来到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文创店铺相映成趣。随后,团队走进城墙博物馆,在地下展区的古城墙遗址前驻足。讲解员指着城墙砖石上的刻痕介绍:“这座明代城墙在修建时,回汉工匠共同参与,砖石上的不同标记,正是当年各民族工匠协作的证明。历史上,徐州多次面临战乱,回汉百姓也曾一起守护城墙,共同保卫家园。”
在博物馆的“城脉传承”展厅,一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清末民初,回族商人与汉族市民在城墙下的集市上交易,满族官员与汉族学者在回龙窝的茶馆里交流。看到队员观摩古城墙遗迹,实践团成员杨皓然感慨道:“城墙不仅是城市的防御工事,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者’。从古代的共同筑城、守城,到今天的共同保护、传承,徐州人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回龙窝街区如今也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新阵地,街区内的手工艺品店既有汉族的剪纸、刺绣,也有回族的铜器、木雕,各族商家和谐经营,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观摩古城墙遗址。杨皓然供图
窑湾古镇的商贸融通:运河岸边的民族共赢
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窑湾古镇。这座依运河而建的千年古镇,曾是“日过千帆,夜泊百舟”的商贸重镇,也是各民族经贸交流的重要枢纽。漫步古镇石板街,“吴家大院”“赵家钱庄”等老字号店铺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橱窗里陈列的商品,诉说着过去各民族商人在此通商的繁华往事。
“清末民初,回族商人从西北运来皮毛,汉族商人从江南运来丝绸,满族商人带来东北的山货,大家在窑湾互通有无,共同致富。”古镇讲解员介绍道。实践团成员走进一家传承百年的糕点店,店主李师傅分享道:“我们家的糕点,既有汉族的桂花糕,也有回族的清真点心,是祖辈们根据不同民族顾客的口味改良的,现在各族游客都爱吃。”团队还了解到,窑湾古镇的建筑风格也融合了多民族特色,江南水乡的婉约、北方民居的厚重与少数民族建筑的灵动在此交织,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活化石”。如今,窑湾古镇依托运河文化与民族交融历史,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也让古镇的民族团结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此次徐州调研之行,实践团成员沿着运河文脉,在文物、民居、城墙、古镇中探寻民族团结的历史印记与当代实践。大家深刻认识到,徐州的每一处历史遗存,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守护、共同传承的宝贵财富;这座古城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生动缩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凤昱博供图
未来,团队将把徐州的民族团结故事带回校园,通过主题宣讲、图文展览等形式,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运河沿线的民族交融历史,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践行者。实践团也将以青春之力,为传承运河文脉、促进民族交流、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智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凤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