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追溯工业脉络,点亮生态文旅——巢湖学院赴薛家洼实践行

在青春与大地的拥抱中,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调研宣讲团开启了一场探寻工业遗产与生态文旅融合的三下乡之旅。薛家洼,这片承载着工业记忆与生态新生的土地,成为调研团解码“工业+文旅”密码的实践场。
工业遗迹:时光长河里的奋斗印记
踏入凹山地址文化公园,选矿流程展板如时光卷轴,铺陈开往昔工业生产的脉络。“破碎筛分、磨矿分级、浓缩干燥”,简洁文字背后,是矿石蜕变的奇妙旅程。队员们透过文字看到矿石从粗犷的原料,经破碎解离单体、磨矿筛出矿粉、浓缩提炼精矿等成为工业生产“基石”的过程。这不仅是选矿知识的直观课堂,更是让团队成员触摸到工业发展的厚重肌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汗水,是工业时代奋斗精神的具象体现。
图为凹山地质文化公园选矿流程展板。马艺源摄。
那辆巍然伫立的TEREX3307A矿用汽车,更是工业遗产的“活化石”。它由中国兵器集团内蒙古包头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长达8.74米、宽4.14米、高4.35米的庞大身躯,曾是凹山采场等工程建设的 “主力军”。1988年投入生产,2018年退役,近三十年的服役生涯,它见证了矿山开采的繁忙与艰辛,也承载着一代产业工人的青春与热血。抚摸车身的斑驳绿漆,仿佛能听见往昔机器轰鸣、车轮滚动的声响,那是属于工业时代的奋斗旋律。
生态新生:工业遗址的绿色蜕变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的动人之处,在于工业遗产与生态修复的共生共荣。曾经的工业生产区,在生态文旅的赋能下,实现了华丽转身。选矿流程展示区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记忆载体,而是融入生态景观的科普阵地;退役矿用汽车也不再是闲置“庞然大物”,而是成为地质文化公园中讲述工业故事的“讲解员”。
成员们漫步在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的绿草地上,看蓝天与工业遗迹相映成趣,听生态修复与工业记忆交织共鸣。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器一械,都在诉说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故事。曾经因工业生产留下的“伤疤” ,如今化作生态文旅的 “瑰宝”,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生态保护与工业遗产传承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共生体”。

图为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矿用汽车展示。高寒煜摄。
文旅融合:讲好工业与生态的故事
调研中,成员们深知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的价值不止于工业遗迹与生态景观,更在于其蕴含的故事与精神。如何将工业记忆、生态理念转化为文旅动能,是调研团思考的核心。
队员们发现,选矿流程里藏着“精益求精”的工业精神,矿用汽车背后有“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生态修复历程彰显“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这些元素,都是薛家洼生态文旅的“灵魂”。于是,宣讲团构思将工业科普与生态教育融入文旅宣讲,打造 “沉浸式” 体验—— 让游客跟随选矿流程展板,探寻矿石蜕变的科学奥秘;围绕矿用汽车,聆听工业奋斗的往昔故事;漫步生态修复区,感悟绿色发展的时代意义。
同时,调研团也关注到薛家洼文旅发展的潜力与挑战。潜力在于独特的工业生态IP,挑战在于如何让更多人知晓这片“宝藏之地”。宣讲团计划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推广等方式,讲好薛家洼的故事,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让生态文旅“火”起来,助力当地打造集工业科普、生态体验、精神传承于一体的文旅名片。

图为调研宣讲团在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合影留念。高嵩摄。
青春感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此次三下乡,于我们而言,是知识的课堂,更是成长的阶梯。我们从工业遗产中读懂奋斗,在生态蜕变里看见希望,于文旅探索间学会担当。
团队成员们不再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工业生态故事的“挖掘者”与“传播者”。成员们深知,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汲取,更在于奉献,用所学助力马鞍山当地文旅发展,用行动传递工业精神与生态理念,便是团队成员三下乡的价值所在。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之行,让调研宣讲团看到工业遗产与生态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未来,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调研宣讲团将继续深耕这片土地,以青春之笔书写工业与生态交融的文旅新篇,将薛家洼的故事持续书写。
 
    来源:高寒煜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