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安徽农业大学赴黄山市歙县瞻淇三下乡团队正式启程,前往非遗文化传承地——歙县瞻淇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将聚焦鱼灯文化、农业发展等非遗资源与乡村产业融合模式,探索文化传承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此次活动旨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重要指示精神,以青春力量践行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传承人、鱼灯队队长郑冬蛟在瞻淇村敦睦堂,向安徽农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详细阐释了该项非遗的文化内涵。郑冬蛟介绍,瞻淇鱼灯主要分为红鱼与青鱼:红鱼象征喜庆祥和,青鱼代表春回大地,鱼头处的“王”字纹样则与当地汪姓宗族文化紧密关联。他强调,鱼灯的动态表演—“戏鱼灯”是该项非遗的核心内容,包含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程式动作:“鲤鱼摆尾”寓意吉祥富足,“鱼腾千里”体现自强不息,“如鱼得水”表征刚正不阿,“鱼跃龙门”寄寓前程似锦。郑冬蛟指出,瞻淇鱼灯近年广受关注,不仅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发展,更显著提升了非遗传承群体的信心。为扩大传播,以郑冬蛟为代表的传承人积极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探索“非遗+新媒体”模式,使这项百年技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鱼灯巡游时,数十盏灯在古巷中蜿蜒游动的景象,生动再现了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图1:团队在敦睦堂。王常舜供图 图2:郑冬蛟在敦睦堂介绍鱼灯。潘晨浩供图
郑冬蛟指出,瞻淇鱼灯近年广受关注,不仅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发展,更显著提升了非遗传承群体的信心。其个人实践恰为明证,抖音评选的全国数字化传播典范、央视背书的文化抢救者、黄山好人称号获得者三重身份叠加,彰显从地方认同到国家关注的破圈路径。当白岩松在《新闻周刊》说出“抢救文化基因”时,鱼灯已从民俗符号升华为文化自信载体。
安徽农业大学实践团队在瞻淇村村委会与村委原书记汪文华、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展开座谈。针对队员周凡靖“鱼灯文化对村民生活的实际影响”之问,汪文华指出:“鱼灯受关注后,村民参与制作销售显著增加收入,但游客激增暴露了瞻淇村基础设施短板—面对着高峰期的接待压力。”面对队员陈颖“坚守传承的动力”的提问,郑冬蛟手持竹灯坦言:“鱼灯是刻在瞻淇人骨血里的印记。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图3:团队与村干部交流。王常舜供图 图4:团队和汪观海,郑冬蛟合影。王常舜供图
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歙县瞻淇村顺利完成首日调研活动。。傍晚时分,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鱼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一天的走访与记录,如同初燃的鱼灯,既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文化根脉,也让青年们看见古村在文旅发展中的现实思考——那些被细致描摹的纹样、被反复研讨的发展建议,都将成为明天探索的起点,在晨曦中续写鱼灯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通讯员:陈昊 周凡靖 陈颖 张丽洁)
图5为瞻淇村远观王常舜、潘晨浩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