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健康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却未能同步提升。尤其是在社区和乡村地区,居民在慢性病预防、合理膳食、急救知识等方面存在较多认知盲区,不良生活习惯普遍存在。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发挥青年学生的社会服务作用,2025年暑期,我所在的实践团队以“普及健康知识,守护全民健康”为主题,开展了为期4天的健康宣传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向居民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和实用的健康知识,助力提升基层居民健康素养。
二、实践目的
1. 向社区及乡村居民普及慢性病预防、合理膳食、急救技能、心理健康等核心健康知识,纠正常见的健康认知误区。
2. 通过互动体验和实操教学,让居民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日常健康监测方法(如血压测量)。
3. 收集居民健康需求和认知现状,为后续健康宣传活动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提升团队成员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实践时间与地点
- 实践时间:2025年7月14日—2025年7月17日
- 实践地点:贵州省瓮安县
四、实践内容
(一)前期准备:精准调研,定制方案
实践前一周,团队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的方式,对目标社区和乡村的居民健康现状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走访居民50余人。调研发现:80%的中老年人不清楚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要点;65%的居民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90%的居民未掌握基础急救技能;青少年群体中,30%存在熬夜、挑食等不良习惯。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定制了针对性的宣传方案:针对中老年人,重点设计慢性病预防和急救知识模块;针对青少年,开发趣味健康课堂;针对家庭群体,准备合理膳食和心理健康宣传材料,确保宣传内容“接地气、有实效”。
(二)中期执行:多元宣传,精准触达
1. 健康知识讲座:按需授课,答疑解惑
团队在社区活动中心和乡村村委会共开展6场健康知识讲座,每场时长90分钟,累计覆盖居民400余人。讲座邀请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担任特邀讲师,结合居民调研中反馈的痛点,分主题讲解:
- 《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与日常管理》: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慢性病发病原因,教居民通过“低盐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控制病情,现场演示电子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发放“慢性病管理手册”200余册。
- 《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养成》:通过“案例分享+互动问答”的形式,向青少年讲解熬夜、挑食的危害,教大家制定“每日运动计划”和“健康食谱”,现场组织“健康知识小竞赛”,发放笔记本、跳绳等小礼品,吸引80余名青少年参与。
- 《家庭急救技能入门》:重点讲解心肺复苏(CPR)和海姆立克急救法,讲师用人体模型演示操作步骤,团队成员一对一指导居民实操,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掌握“按压位置、力度、频率”等关键要点,现场120余名居民完成急救技能实操练习。
2. 健康宣传摆摊:直观展示,贴心服务
在社区广场和乡村集市设置3个健康宣传摊位,通过展板展示、手册发放、现场咨询等形式,为居民提供“零距离”健康服务:
- 展板宣传:制作10块主题展板,内容涵盖“合理膳食金字塔”“常见传染病预防”“心理健康小常识”等,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居民直观理解健康知识。
- 资料发放:发放《家庭健康指南》《急救技能图解》《青少年健康手册》等宣传材料500余份,手册中穿插“健康小测试”“食谱推荐”等实用内容,方便居民带回家学习。
- 现场咨询:团队成员和医护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免费血压测量服务,共为230余名居民测量血压,对血压偏高的居民,现场记录数据并给出“饮食调整、就医建议”;同时解答居民关于“用药安全”“疫苗接种”“体检项目选择”等问题,累计接待咨询180余人次。
3. 入户宣传:精准对接,温暖关怀
针对社区和乡村中的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居民,团队开展12次入户宣传,为25户家庭送去健康关怀:
- 为独居老人讲解“居家安全健康要点”,如“防滑防跌倒”“正确存放药品”“突发不适如何求助”,帮老人检查家中药品有效期,贴“紧急求助电话”便利贴在老人手机和冰箱上。
- 为有儿童的家庭讲解“儿童夏季防中暑、防溺水”知识,发放“儿童健康防护手册”,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外出安全和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三)后期总结:收集反馈,复盘优化
实践结束前3天,团队通过“问卷反馈+小组座谈”的方式,收集居民对活动的评价和建议:
- 问卷反馈:共回收有效反馈问卷220份,95%的居民表示“学到了实用的健康知识”,88%的居民认为“急救技能实操很有必要”,75%的居民希望“今后多开展类似活动”。
- 小组座谈:邀请15名居民代表参加座谈,居民提出“希望增加中医养生知识讲解”“延长急救技能实操时间”等建议,团队逐一记录,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方向。
五、实践成果
1. 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通过讲座、摆摊、入户宣传,400余名居民系统学习了慢性病预防、急救技能、合理膳食等知识,230余名居民掌握基础血压测量方法,120余名居民能独立完成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有效纠正了“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念。
2. 形成可复制的宣传模式:团队总结出“调研—定制—执行—反馈”的健康宣传流程,制作《健康宣传社会实践操作手册》,包含问卷模板、讲座PPT、宣传材料样本等,为后续其他团队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参考。
3. 团队能力全面成长: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沟通协调、组织策划、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面对乡村居民方言沟通障碍,成员主动学习简单方言;面对讲座现场人数超预期的情况,快速调整场地布置和流程,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六、实践体会与反思
(一)实践体会
1. 健康宣传需“接地气”:基层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更偏向“实用化、通俗化”,过于专业的术语和理论难以被接受。例如在讲解慢性病管理时,用“每天少吃一勺盐,相当于少喝半瓶酱油”的类比,比单纯说“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更易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开展社会服务必须立足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
2. 青年应主动承担健康中国责任:在入户宣传时,一位独居老人握着我们的手说“以前不知道血压高要注意什么,现在你们教我怎么测、怎么吃,太感谢了”,这句话让我深刻感受到健康宣传的意义。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主动走进基层,用所学服务社会,为“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贡献青春力量。
(二)实践反思
1. 宣传覆盖范围有待扩大:受限于时间和人力,本次活动仅覆盖2个基层点位,未能触达更多偏远乡村和社区;部分上班族因工作原因未能参与讲座,后续可通过“线上直播回放”“周末加场”的方式,扩大宣传覆盖范围。
2. 宣传内容深度需加强:例如在急救技能教学中,受限于时长,仅讲解了基础操作,未涉及“特殊人群(儿童、孕妇)急救差异”等内容;中医养生、常见职业病预防等居民需求较高的主题也未覆盖,后续可设计系列专题活动,深化宣传内容。
3. 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本次活动结束后,缺乏对居民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后续跟踪,难以确保宣传效果的持续性。后续可联合社区和村委会,建立“健康宣传志愿者联络群”,定期分享健康知识,组织季度性健康复查,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七、实践总结
本次健康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次“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的实践,也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体验。通过4天的努力,我们不仅向基层居民传递了科学的健康理念和实用的健康知识,更在服务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健康宣传方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呼吁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到基层健康服务中,用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让健康之花在更多角落绽放。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