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四川轻化工大学:一字一音传藏乡,童心同语筑未来

    来源:四川轻化工大学 “语绘藏乡·童语同音”推普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2025年7月19日至24日,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语绘藏乡・童语同音”推普团队走进阿坝州金川县安宁镇。团队紧扣当地语言特点与文化背景,聚焦藏乡儿童群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教育、文化互动活动,有效提高藏乡幼儿的普通话水平,扎实推进“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
初入藏乡:搭建沟通桥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金川县安宁镇地处川西高原,藏汉群众世代聚居,这里雪山巍峨、民风醇厚,但受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影响,部分儿童普通话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推普团队抵达后,迅速融入当地生活,通过参与村寨活动、与师生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藏乡儿童的语言学习现状。调研发现,语言交流不畅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文化传播与对外沟通。一位藏族家长坦言:“娃娃们聪明伶俐,就是不太敢说普通话,以后想走出大山看看,语言肯定是道坎。”针对这一情况,团队量身定制“语言+文化”双轨教学方案,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将普通话教学融入游戏互动、文化体验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语言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实践调研。李小伟供图。
创新课堂:让普通话学习“趣”味十足、“活”力迸发
团队立足藏区文化特色,创新构建“基础启蒙+趣味互动+实践运用”的立体教学模式,让普通话学习摆脱枯燥感。开班仪式上,“击鼓传花”游戏迅速点燃现场氛围。拿到花束的孩子虽面带羞涩,却都鼓足勇气用普通话自我介绍。尽管他们的普通话尚不熟练,但这份主动尝试的热情,正是教学模式成效的生动体现。

图为团队成员引导孩子大方进行普通话自我介绍。周琦供图。
《藏汉双语词汇配对》环节中,三名学童一组协作,将“太阳”“月亮”等汉语词汇卡片与对应藏语卡片准确配对。9岁的黄意国在游戏中表现突出,还主动向同伴用普通话讲解“雪山”对应的藏语发音“岗日”。在《汉字我来拼》活动中,6岁的刘德俊尼最初未能正确书写名字中的“尼”字。团队成员耐心蹲下身,逐步演示该字的笔顺结构。经过半小时练习,这名学童成功掌握书写技巧,举着正确拼写的字板向同伴展示成果,并用普通话清晰表达已学会书写自己名字中的“尼”字。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孩子们通过互动游戏不仅提升了双语能力,还增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图为《藏汉双语词汇配对》游戏过程照片。周琦供图
在《圣洁的布达拉宫》绘本欣赏课中,10岁的多多主动举手分享家庭传承的地方知识,提及爷爷讲述的布达拉宫墙体采用牛奶与蜂蜜涂制的传统工艺。在教师鼓励下,这名学生完整讲述了相关传说故事。结束后,多多向老师表达要加强普通话练习的意愿,希望未来能将更多布达拉宫的文化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同伴听。活动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打开了了解藏族文化的新窗口。
文化交融:以语言为纽带,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
活动中,团队成员向孩子们展示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四川自贡彩灯图片,详细讲解其最早用于节日庆典的传统渊源。在实践环节,孩子们运用彩纸、竹篾等材料亲手制作传统彩灯。11岁的黄意国在灯纸上创作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图案,通过作品展示并介绍家乡特产雪梨和花椒。虽然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其真挚的表达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图为《创意彩灯》活动照片。李小伟供图。
《奇妙的唐卡》艺术课程引发学生浓厚兴趣。短片展示的传统矿物颜料制作工艺令孩子们惊叹不已。7岁的央金在观看过程中主动提问颜料持久性问题,获得详细解答后,眼中流露出对传统艺术的深切向往。在《藏风美少年》舞蹈教学环节,队员们演示了藏族舞蹈特有的颤膝、摆袖等基础动作,强调动作要领。6岁的达娃初学时因跟不上节奏而面露难色,在教师李小伟的个别指导下,逐渐掌握动作技巧,顺利融入集体舞蹈。

图为团队成员示范教学《藏风美少年》舞蹈动作。周琦供图。
在“丢手绢”游戏中,被抓住的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静夜思》,虽然个别字音不够标准,但整体发音清晰流畅,获得现场热烈掌声。“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环节中,扮演“老狼”的团队成员用普通话进行报时互动。一位被抓住的小姑娘率先演唱藏语儿歌,随后用普通话准确翻译歌词大意,这种双语表达能力赢得队员们的一致赞赏。活动将普通话学习与传统游戏相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图为《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过程照片。李小伟供图。
 
助农实践:用青春力量,拓宽乡村振兴路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劳作乐趣,了解当地经济作物种植销售情况。金川县安宁镇依托独特气候,大力发展花椒、雪梨等特色作物,2024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5万亩,安宁镇占3万余亩,产量295吨;雪梨除鲜销外,还加工成膏、酒等产品,但销路较窄,主要依赖中间商收购,村民利润微薄。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协作采摘花椒的场景。周琦供图
在金川县独角沟村花椒种植园,饱满鲜红的花椒果实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忙于采收工作。一位当地村民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向实践队员讲解采摘技巧,强调需捏住椒柄采摘以避免汁液刺激。队员们挎起竹篾背篓参与劳作,在采摘过程中主动使用普通话交流,村民们既耐心指导采摘技术,也热心帮助队员矫正发音。
了解到当地花椒面临销售难题后,队员们利用活动间隙向过往游客积极推介,着重介绍金川花椒香味浓郁、品质优良的特点。通过现场推广,最终帮助村民售出花椒20余斤,实现增收约2500元。此次活动将普通话推广与助农实践相结合,既提升了村民的语言交流能力,又切实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村民出售花椒的场景。周琦供图
在独角沟村村民家中,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传统酥油茶制作学习。村民使用普通话详细讲解制作工艺,从掰茶砖到控制火候,逐步演示熬制要领。团队成员全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实践后对酥油茶的口感表示高度赞赏。

图为团队活动合照。李小伟供图
此次“语绘藏乡・童语同心”推普实践活动,让普通话在藏乡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让藏汉情谊在互动中愈发深厚。从多多磕磕绊绊讲述传说到主动想讲更多故事,从刘德俊尼写错字到自信展示成果,孩子们的进步显著。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搭建起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