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4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红岩青梦实践队跨越山海,奔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困牛山,开展以“困牛山红色记忆青年接力薪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以实地调研为根基、创新传播为手段,在这片承载着英雄壮举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红色文化传承的青春实践。
实践队抵达困牛山的首日,便直奔困牛山红军壮举陈列中心。推开展馆大门,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革命文物,仿佛无声的诉说者,将队员们的思绪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展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前,队员们不约而同地驻足,目光紧紧锁定在枪身上。讲解员轻轻走到军号旁,动情地介绍:“大家仔细看,这是当年红军战士所用的军号。这不仅是红军战士的精神图腾,更是他们永不放弃信仰的见证。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力,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革命先辈的赤诚。”听着讲解,队员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还举起手机拍摄,试图将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完整留存。
为深入掌握困牛山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实践队随后走访了当地村委会。刚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村委党支部副书记张国玉早已等候在此,她看着年轻的队员们,眼神中满是期许,缓缓讲述起自己儿时听长辈们流传的红军故事:“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为掩护红军主力和当地群众转移,将敌军引向困牛山。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悬崖绝境,战士们宁死不当俘虏,毅然跳崖,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初心。这种精神不能断代,需要一代代年轻人接力传承。”张国玉的讲述朴实而真挚,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深刻体会到困牛山红色故事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 随后,中共石阡县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杨又铸先生也受邀与实践队交流。他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党史的经历,详细解析了困牛山红军烈士纪念碑广场的设计理念:“纪念碑整体高度19.34米,代表战斗发生的1934年;碑身正面镌刻的‘困牛山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苍劲有力。最特别的是,纪念碑面对的方向,正是当年红军大部队继续北上长征的方向,这不仅是对牺牲战士的告慰,更象征着革命精神永不停歇、胜利信念代代相传。”杨又铸先生的讲解,让队员们对纪念碑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
在为期数日的调研中,实践队通过发放问卷、与当地村民交流等方式,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年轻一代对困牛山红色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很多当地中学生只知道困牛山发生过红军战斗,却不清楚具体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内涵。”针对这一问题,实践队立即与驻村的刘书记展开讨论,共同策划红色文化传播方案。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之外的知识储备,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分工协作投入到传播内容的创作中。 擅长设计的队员负责制作H5互动页面,将困牛山红军战斗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互动剧情:用户进入页面后,会以“红军小战士”的视角,跟随剧情重温战斗历程,还能通过“红色知识竞答”巩固历史知识点,答对题目即可解锁战士们的英雄故事;页面中还设置了“纪念碑献花”环节,用户可在线上为烈士献上虚拟鲜花,寄托哀思。而擅长视频剪辑与文案撰写的队员,则结合当下热门的短视频风格,制作了系列困牛山红色文化讲解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红军跳崖的壮举。这些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累计获得5万次浏览,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了解困牛山的英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为年轻学子传播红色文化的行为点赞!”

7月24日,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在离开困牛山前,实践队再次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向牺牲的红军战士深深鞠躬。队员们表示,此次困牛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调研,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未来,他们将继续优化H5页面和短视频内容,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分享等方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困牛山红色历史,让红色薪火在青年一代中持续传递,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