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红色遗址则是承载革命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七月酷暑之际,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金光闪闪” 实践团队,以 “薪火燎原・辽沈印记” 为主题,深入辽宁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11 名青年学子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挖掘、文化宣讲等方式,在历史现场感悟革命精神,用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注入了鲜活力量。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战略决策厅”,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了1948年9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原文。通过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解读,大家深刻理解了“关门打狗”战略构想的提出背景与实施过程,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与使命。
在英烈馆内,团队成员面对一整面镌刻着烈士姓名的纪念墙驻足凝视。讲解员动情讲述了“塔山阻击战”中百名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大家深刻感受到“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句话的分量,纷纷表示要将这种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与报国行动。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16日在此的殷切嘱托,如今已被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默记于心。队长王忻芮说:“我们要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英烈馆“英名墙”前,团队成员自发拿起抹布,轻轻擦拭镌刻着“刘”姓烈士姓名的墙面。刘杉杉同学轻声念出一个个陌生却庄严的名字,感慨地说:“他们可能是我的同乡、同族,甚至可能是我的祖辈。”这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血脉相连的记忆,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种。
走进全景画馆,仿佛穿越回1948年10月14日的锦州城下。360度巨幅油画与地面塑形无缝衔接,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战士们冲锋的呐喊声仿佛就在耳边。大家仿佛亲历了那场决定东北命运的攻坚战。在震撼与静默中,大家深刻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也更加坚定了把红色基因带回校园、带进生活的决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今天,辽沈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青年脚下的“新的赶考之路”才刚刚启程。辽宁工业大学“金光闪闪”实践团队的11名队员,用一次跨越76年的青春对话,把滚烫的红色基因熔铸进自己的血脉;他们更将用一生一次的青春长跑,让红色火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赛道上代代相传、熊熊燃烧。
撰稿人:秦雅婷
供图人:王忻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