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润笔墨:青年学子探寻书法传承的当代答卷
来源:杨丰魁 王艺晓 宋小端 林培泓 廖欣涌 甘祖泉
当电子屏的冷光悄悄漫过宣纸的墨香,一群大学生启程追寻书法传承的脉络。他们将目光投向天津师范大学韩嘉祥教授与恩师吴玉如先生跨越半世纪的师徒故事——那里有书斋雅集中“观竹悟笔”的灵感闪烁,有银杏道上弯腰拾叶细说笔锋的师者柔情,更藏着传统书法在当下扎根生长的密钥。
吴玉如先生一句“写字是读书人的副业”,为年少的韩嘉祥埋下了人格修养与艺术追求同频的种子。六十载光阴流转,这粒种子已在当代教育的沃土中枝繁叶茂:在大学讲堂,韩教授把《九成宫醴泉铭》拆解为力学逻辑与审美要点,主编的教材滋养着全国师范生;红木案边,他身着布衣握住弟子的手练笔,带青年领会竹枝弯度与颜体捺画的奇妙共鸣;数字化浪潮里,他一手举着直播镜头“云览碑帖”,一手仍坚持手把手传授“计白当黑”的扎实功夫。“中锋立骨,侧锋取妍”——这不仅是书法技艺的辩证法则,更是韩嘉祥老师对传统与现代教育融合的生动诠释。
为读懂这份“传承”的深意,调研团队以人文视角捕捉传承的温度,让学术探索浸满人情味儿。他们四处搜集吴玉如老先生的过往,尤其关注“学写字先学做人”“写字是读书人的副业”这些朴实话语,探寻它们如何塑造韩老师的人生观与书法观;翻找老照片、旧书信和早年课徒稿,在时光的痕迹里触摸最初的师承暖意。
团队一次次拜访韩嘉祥老师,听他讲教学日常:书斋里一起琢磨字帖、雅集中围坐喝茶论字、窗边指着竹子讲解笔画细节,这些细碎的瞬间,藏着“师父”二字最本真的意义。他们实地走进天津师范大学银杏道,想象着韩老师课后捡起一片落叶,就能为学生拆解书法线条的起承转合,亲身感受这份“随时随地皆课堂”的教学氛围;走进“境界颂艺艺术馆”,看着韩老师与学生一起布置的展览,墙上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师生情谊与教学成果的见证,也让团队更真切地理解“中锋立骨(夯实传统根基),侧锋取妍(鼓励创新表达)”的教育理念。
团队还加入了韩老师及其学生组织的社区书法公益课,不仅观察这套教学方法如何传递给普通书法爱好者,更试着当一回“小老师”,把刚学到的感悟用简单的方式教给社区的孩子和老人——这既是对自己“传承”能力的小测试,也是对“薪火相传”责任感的真切体会。
当韩嘉祥教授在直播里放大碑帖的斑驳刻痕,当年轻学子在画室对着一池墨汁参悟黑白哲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已在笔墨间写就新的篇章。这次调研不只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对教育本真的追寻:在快节奏文化盛行的当下,他们想证明,那些关于人格涵养、心手相授、“学书先学做人”的古老信念,依旧能照亮当代青年的精神家园。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