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腾云驾物团队:攻坚路云协同技术,重塑智能物流技术

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浪潮奔涌的当下,“腾云驾物” 团队埋首三年,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成功打磨出 “强路端路云协同物流转运系统”。这套以路侧主导、车端辅助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跳出传统物流运输高成本的老路,用 “路侧云端大脑 + AMR辅助” 的创新路径,为智能物流落地开出了一剂低成本、高可靠的良方。

    路云协同技术普及路上,三道难关始终横亘在前。传统方案里,AMR等 “奢侈品” 传感器,单台机器人硬件成本就突破 2 万元,成了大规模推广的 “拦路虎”;车端与路侧设备各成体系,数据像隔了道无形的墙,决策常常慢半拍;复杂场景下,小目标识别失误率超 5%,一旦遇上突发状况,后果不堪设想。

技术攻坚:三步蹚出 “路侧主导” 新路子重构感知网:一开始想省点钱,拿工厂淘汰的摄像头凑数,结果有线传输延迟高达 300 毫秒,无线信号在钢结构车间里更是跳得像心电图,数据时断时续。硬件组的小伙子们急得嘴上起泡,带着设备在闷热的车间里蹲了 27 天,记了满满 3 个笔记本的信号衰减规律,连凌晨三点的设备温度都标得清清楚楚。最终他们想出 “混搭” 招:无人机像巡逻兵似的盘旋全局,固定摄像头死死盯着路口、弯道这些关键节点,无线设备灵活补位查漏。自研的信号中继算法像个精明的调度员,把延迟压到 50 毫秒以内,相当于眨个眼的工夫就完成数据传输。这套组合拳下来,70% 的摄像头都省了,单台机器人硬件成本砍了六成。自研电路系统:给 “低成本” 装上 “兼容齿轮”传感器减配了,电路系统就得更 “聪明”。可刚开始调试时,不同厂商的通信芯片像闹别扭的邻居,频点冲突不断;电压稍微波动,稳压电路就罢工,机器人和云的数据链路说断就断。电路组的同学们拆了 13 套市面上主流的电路模块,元器件摆了满满一桌子,画了 200 多张原理图,对着示波器屏幕熬了无数个通宵,才把兼容性的脾气摸透。最终搞出来的系统里,Sub1G 通信芯片像个精准的传令兵,多层稳压电路则是稳重的压舱石。主控制电路居中协调,执行电路保证指令分毫不差,信号接收电路的抗干扰能力比原来强了 3 倍。这套东西能顶 80% 高价传感器的活儿,还能和 90% 以上的主流配件搭班子,“低成本” 总算从口号变成了摸得着的现实。创新算法框架:给系统装上 “全局脑”解决了 “看得到”“传得稳”,还得让系统 “辨得准”。有次调试多视角图像融合,算法愣是把 10 米外的行人当成了护栏,吓得测试员赶紧停住了机器人。负责人白佳昊急得满嘴起泡,带着团队在实验室搭了个 1:1 的模拟场景,从晴天到暴雨,从行人到锥桶,一点点抠细节,攒下 10 万多个标注样本,光硬盘就堆了半面墙。磨出来的 “PBEVformer 伪鸟瞰图算法框架” 可不是吃素的:先把各路数据揉碎了分析,再用 CNN 卷积神经模型像筛沙子似的提取关键特征,最后再细细优化。这么一折腾,识别失误率降到了 0.01%;“期望式特征融合算法” 更神,让单个传感器的 “视野” 扩了 5 倍,织出一张无死角的视觉网。2024 年冬天大雾天测试,系统隔着 50 米就认出了路边的锥桶,稳稳当当绕了过去。

从最初在车间蹲点记数据,到算法框架改了 37 版,“腾云驾物” 团队用三年时间证明:智能交通的突破,既要敢想敢闯的巧劲,更要啃硬骨头的韧劲。这套凝结着汗水的系统,正悄悄给我们的物流图景换着新颜色。

 

    作者:大学生新闻网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