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安农大学子巧解丝素废料难题助力丝绸产业绿色升级

在当今倡导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安徽农业大学的“壳纤联丝,抗菌创研”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深入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为传统丝绸产业的升级改造注入了全新活力,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此次实践团由材料与化学学院许云辉教授带队,团队中的6名纺织工程专业的学子在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人事部李部长的全程引导下,实践团对京九丝绸的“选茧—缫丝—织绸”全流程车间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实地考察。车间里,自动缫丝机旁堆积的丝素废料、织机下散落的边角料,以及李部长关于废水中含丝素“留着没用,处理可惜”的无奈感叹,都成为了实践团成员深入思考的切入点。

图为实践团参观丝绸生产车间,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王晨晨摄

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凭借在“生物质材料回收”领域所学知识,敏锐地提出丝素废料可作为优质原料进行高值化利用的创新思路。丝素蛋白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亲肤性,经过特殊处理后,可广泛应用于面膜、医用敷料等产品的生产。例如,在面膜生产中,丝素蛋白能够有效锁住肌肤水分,为肌肤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在医用敷料领域,其生物相容性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将目光聚焦在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提升上,他们发现选茧分拣、面料检测等环节仍存在较大的自动化优化空间,进而构思出“人机协作优化”方案。在选茧分拣环节,通过引入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结合自动化分拣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蚕茧,提高分拣效率与准确性;面料检测环节运用智能化检测仪器,可实时监测面料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在实践收官日的交流座谈会上,实践团正式向企业提出了两项具有重大价值的方案。其一,将具有抗菌特性的“纳米壳聚糖纤维”与丝绸进行混纺,以此提升面料的功能性。纳米壳聚糖纤维因其特殊的纳米结构,具备强大的抗菌性能,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菌的滋生。与丝绸混纺后,不仅能保留丝绸原有的柔软触感与光泽度,还能赋予面料抗菌、防螨等新功能,拓宽丝绸产品的应用领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功能性面料的需求。其二,通过先进的生物提取技术实现丝素废料的高值化利用。该技术利用特定的生物酶对丝素废料进行分解、提纯,将废料转化为高纯度的丝素蛋白,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高端护肤品、生物医学材料等。这一方案既能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减少丝素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又能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收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京九丝绸周总经理对废料处理方案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认为该方案为企业长期以来困扰的废料处理问题开辟了全新方向,有望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李部长也对生产环节自动化升级的必要性表示高度认同,指出这将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时间,“材料创新”“废物高值化”“智能升级”成为了校企双方对话的核心关键词。

实践团在此次活动中不断拓宽思考维度,丰富实践内涵。在阜阳华夏丝绸博物馆,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古人“废丝制絮”的智慧,这与现代学子“废料变资源”的构想相互呼应,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的紧密联系。深入阜阳颍州区桑农家中时,桑农们“盼产业好、环境好”的质朴愿望,让实践团成员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升级过程中坚守“绿色底线”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与企业领导深入探讨交换思路  王晨晨摄

经过三天充分的实践调研,实践团对想企业所想,解企业之痛,形成准确的调研报告报告,涵盖了“混纺工艺”的技术细节、“废料高值化利用”的具体技术构想以及“自动化优化”的详细建议。许云辉教授表示,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丝素废料高值化利用”与“混纺创新”课题的研究,努力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绿色转型。  

目前,校企双方准备就相关课题展开深度合作。企业专门组建了跨部门小组,全力推进实践团提出方案的产业化可行性验证。实践团也正积极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为技术方案的落地转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这场“三下乡”实践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将面料创新的科技知识、守护绿水青山的环保责任以及助力乡村发展的振兴期盼深度融入专业学习中,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向善、学以致用的重要价值,为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贡献了积极力量。未来,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些创新方案将逐步在丝绸产业中落地生根,推动传统丝绸产业迈向绿色、智能、高效的发展新阶段。

新闻编辑:余辰 王鑫 图片编辑:王晨晨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