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赴雨花:启程与初入景区的心境转变
2025年7月6日的南京,正值酷暑,天空仿佛都被热浪所裹挟,令人有些心烦的蝉鸣也从四面八方涌来。“雨花薪火”实践小分队心怀对革命烈士的敬畏之情,前往南京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经过高铁、地铁、步行等多种方式,我们最终在上午八点准时到达了雨花台风景区。进入到雨花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用各种花草树木组成起来的大大的“雨花台”三个字。夏日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其上,整整齐齐而又生机勃勃的样子,让我们小队因热天赶路而烦躁的心情也泛起清亮的欢喜。
烈士群雕前的震撼:缅怀先烈与精神传承
接着我们继续前进,越过台阶,当我们抬起头,将目光稍稍向远处看去,便是可以见到庄严肃穆的烈士雕像。在阳光的照耀下,烈士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穿透天穹直视远方:有的神情坚毅,不惧严刑拷打。他们并肩而立,将热血岁月凝聚在这一刻。在苍松翠柏间,烈士群雕化作永不屈服的思想精神丰碑,任时光流转,毫不动摇,毫不褪色,这份壮烈,这份情怀,这份精神,似惊雷,震彻人心。通过上网查询,我们得知了这雕像的背后事迹:恽代英,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在狱中,他曾说:“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1931年4月29日中午,恽代英拖着沉重的镣铐,昂首挺胸,神色坦然,一路高唱《国际歌》,在雨花台慷慨就义。丁香,1932年,中共地下党员丁香与丈夫乐于泓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押解至南京。丁香在狱中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敌人妄图从她口中得到我党的秘密,但她不屈不挠,始终保守我党重要秘密,敌人恼羞成怒,最终将她残忍杀害。1932年12月3日,丁香被杀害于雨花台,牺牲时年仅22岁。我们在此伫立良久,随后,我们轻轻迈步向前,与先烈们合影,将这份震撼与精神永远留存在心里,并将其传承下去。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的力量与初心使命
离开知名烈士墓后,我们前往此次活动的最后一个地点——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踏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沉静的氛围便将人轻轻包裹。展厅墙上,“信仰的力量”五个大字,瞬间在我心底掀起阵阵波澜。转过展柜,邓中夏烈士的事迹在微黄的灯光下泛着历史的微光,仿佛闪烁着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在那张泛黄的手稿上,“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的字迹依然滚烫。这位工人运动的先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挺直脊梁,不屈不挠,“我坚持理想,死而无憾”,这句呐喊即便历经百年的风雨洗刷,但依旧如惊雷贯耳。一路前行,向展厅内部走去,一件件文物诠释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厚重:泛黄的党章里展现出为党为国的执着,锈迹斑斑的钢笔写满着报国之心的赤诚。这精神,正是一位位革命先烈们用热血浇灌的信仰之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历经风雨而永不褪色,在时光洪流中愈发璀璨。离开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时,“信仰的力量”五个字在阳光下愈发清晰。原来,伟大建党精神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无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践行的誓言里,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灼灼火焰,在岁月的长河里熊熊燃烧,始终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归程与内心的蜕变:民族意志的感悟
离开雨花台时,天气依旧炎热,蝉鸣仍然聒噪,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心头上的浮躁,早已被一种深沉的沉静悄然取代。我想,三下乡从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必须要从当中学习到什么,或是技能,或是方向,或是精神。回去路上,炎热的风穿过车窗,裹挟着远处的蝉鸣掠过耳畔,在生生不息的鸣叫当中,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愈发坚韧的顽强意志。
文章作者:贺彦辰
摄影作者:丁黄子贤 章少婷
所属学校:滁州学院
团队名称:“雨花薪火”实践小分队
时间地点: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