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核”你同行——薪火相传志愿团走进温江区青年之家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
图一:参与者正在绘制“两弹一星”主题彩扇 通讯员王博雅供图
【成都温江区新尚天地,2025年8月21日电】(记者:熊隆钧)8月21日下午,四川农业大学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走进成都市温江区新尚天地“青年之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活动通过核知识科普、问卷调查与彩绘扇子等多种形式,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传递给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现场气氛热烈,反响良好。
科普启智,核识入心
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简明易懂的PPT和互动问答,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贴近生活的核能科普讲座。“核能不仅用于国防,更广泛服务于发电、医疗、农业等民生领域”,主讲人魏丽郦同学以核电站发电原理、核医学中的放射治疗等为例,将看似高深的核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发大家浓厚兴趣。
“原来核技术离我们这么近!”一位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感叹道。在现场随机提问环节,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回答诸如“生活中潜在的核辐射有哪些?”“核能可以发电吗?”等问题,展现出对科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志愿者还特意准备了核辐射防护小贴士,帮助大家树立科学认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
问卷为桥,倾听心声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现状与活动反馈,团队在现场发放并回收了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基础核知识、科学家事迹熟悉度、活动形式偏好、传播渠道效果等多个维度。
团队成员卿文秀介绍:“我们希望通过问卷,不仅评估本次宣讲的效果,更为后续优化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不少参与者在填写过程中表示,通过本次活动才对“两弹一星”元勋们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愿意主动关注相关历史与精神内涵。
彩扇绘心,精神传承
活动的重头戏——“彩绘匠心·精神传承”彩扇绘画工坊,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志愿者为每位小朋友分发了空白木扇和绘画工具,鼓励他们以“两弹一星”为主题自由创作。孩子们笔下既有升腾的火箭、爆炸的“蘑菇云”(象征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验),也有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肖像,还有书写“自力更生”“航天梦”等关键词的创意表达。
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一边画一边说:“我要画一颗大大的卫星,因为它能帮我们预报天气!”童稚的语言背后,是科学种子在心中的悄悄发芽。家长们也纷纷加入,与孩子共同创作,在亲子互动中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与共鸣。
青年担当,薪火相传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精神宣讲,更是一次青年志愿者与社区之间的双向赋能。作为团队负责人,王博雅同学表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把它讲好、讲活、讲进人心。”
团队成员谢馥西补充道:“我们看到,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对这种‘可听、可看、可画、可带回家’的活动形式非常认可。这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触摸、可感受。”
温江区青年之家负责人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为我们社区的青少年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传播方式。”
持续探索,赋能未来
“薪火相传”志愿团成立于2024年初,至今已走进成都、绵阳多地社区,开展多场“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团队依托专业背景与青年视角,不断探索更有效的精神传承路径——从故事会、模型DIY到彩扇绘画、VR体验,形式持续迭代,内容不断深化。
本次温江站活动是团队暑期实践的收官之作,也为新学期的宣讲计划积累了宝贵经验。团队负责人王博雅表示:“我们将继续优化内容设计,拓展技术手段,加强与社区、学校的联动,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图二:志愿者手持彩扇合影留念 通讯员王博雅供图
未来,团队计划将宣讲内容进一步课程化、模块化,打造“青春宣讲百宝箱”,包含彩绘工具、两弹一星漫画图册、科学家故事手册等,方便更多社区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精神宣讲活动。同时,团队也将加强与媒体合作,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扩大影响,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持续激励新一代青年砥砺前行。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